古城西安兴起文明新风 文明风尚成为真时尚
从蓝田到周至,从长安到高陵,从户县到城区,记者在一次次的走访过程中,时刻感受到古城西安这片土地上文明新风的兴起。
文明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有精华也难免有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了强有力的整治手段,西安市探索出了一条润物无声的心灵引导之路。
要我做不如我要做,心理上的认同才是文明发力的关键。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乡规民约道德评议会,及时评议村民赡养老人、邻里纠纷等,有效解决了许多“法律管不到、政府管不了”的问题。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修订完善村民公约,在符合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内办”,遏制不良风俗,倡扬新风正气。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农村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是关键。我市结合贯彻“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了党员干部婚丧嫁娶规定,让党员干部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群众树立标杆。实行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报告内容包括:宴请事由、时间、地点、方式、规模、标准和邀请对象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纪委设立举报电话,加大监督力度。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节日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达到了弘扬农村新风尚事半功倍的效果。春节期间,全市倡导群众不燃放烟花爆竹,不铺张浪费,文明节俭过大年。清明节期间,全市开展“鲜花换纸钱”、“社区哀思墙”等活动,着力倡导群众不焚烧冥币、文明祭祀。重阳节期间,广泛组织各种形式的爱老助老活动,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这些耳濡目染的宣传与引导,犹如一缕缕徐徐清风,又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让文明风尚在老百姓心中落地生根。村、镇街、区县定期评选孝敬老人、勤俭节约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村民选出身边的道德楷模,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农村社会风尚不断向善向好发展的典型。
如今,在古城西安,移风易俗不是口号,文明风尚成为大家发自内心认可、自觉履行担当的真时尚!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