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安房企前10出炉 本土房企首次全线失守(2)
手里有房心不慌,外埠房企赢在备货充足
西安房地产市场中,过去有“房企四小龙”和“高科五虎”的说法,“房企四小龙”即豪盛、海荣、龙安、天朗为代表的西安本土开发商,“高科五虎”指的是高科新西部、高科、高新、天地源、紫薇。直观的描述了本土民营、国有两大开发阵营中的骨干力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他们为首的本土企业在西安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中长期扮演主角。
近几年来,外界却不断传出“本土房企势微”的声音,这和市场份额及销售排名的演变有不小关系。追溯起来,拐点在2009年就已出现。这一年,外埠房企在西安市场的成交份额上升到51%。有策略公司也在当年给出了“外来企业逐渐蚕食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本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的预判。
市场份额逆转的背后,是当时万达、金地、万科、恒大、龙湖、雅居乐、富力等外埠房企的一轮集体亮相。在随后八年间,西安市场中又陆续增加了保利、华润、乐华、星河湾等多家地产商的名字。直至去年,随着华夏幸福进驻,全国房企十强在西安凑齐。
“与十多年前相比,西安房地产市场的玩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调研员夏强表示,早些年地产开发有句玩笑叫“港台抄欧美的,沿海抄港台的,内地抄沿海的,小城抄大城的。”包括西安在内,二三线城市的楼盘确有不少模仿沿海市场之处,从大的规划设计到小的建筑细节,从物业管理到楼盘案名和广告,按部就班进行粗放式开发;当外埠企业占有“蛋糕”越来越多,尤其市场环境、运营效能甚至政策方向都发生逆转后,传统做法可能就力不从心。
在王建红看来,一个房企要想销售额领先,首先必须保证有充足的供货。他说,过去搞房地产大家都是“小火慢炖”,从拿地到开盘得1-2年甚至更久,把钱周转起来再考虑下一个项目;现在是“短平快”节奏,拿到地可能几个月就开始卖房,对于资金等要求更高,实力雄厚的企业还借并购、合作开发等多盘布局,“这都是销售规模的保证。”
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前几年还在为没有土地而苦恼的碧桂园去年已经进入前五,而最新消息显示,2018年碧桂园将有九个新项目入市,布局了西安的东西南北。这足见外来大鳄拿地速度之快。得土地者得天下,没有地,就成了无米之炊。
去年西安市场的销售十强均备货充足,万科、融创、恒大等同时布局项目达两位数,形成多盘联动局面;碧桂园更以单盘高额销售(体量超过千亩)就足以跻身榜单前列。目前,西安开盘销售的千亩大盘和准千亩大盘,大多都是由外来房企操刀。
行业人士介绍,外埠房企“抢”走西安市场的大部份额已有不短时间。只不过在以前,本土房企的佼佼者还能靠着多年积累或集中开盘跻身前列。近两年,外来房企抓住机会连续发力投并购,并高调拿下西安数宗热点地块之后,强弱分明的杠杆开始向外倾斜,“能创造销售业绩的项目变少了,本土企业被挤出十强已是必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