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凌云壮志映晚霞——记农民邵友朋热心科技的事

2017-09-14 08:50  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黄玮通讯员王安宁

今年六月,位于杨凌的西农大小麦研究中心召开了一次小麦生产与发展研讨会。我国北方小麦产区十几个省份及农业部、科技部都派了专家。参会人员中有一位特邀的农民,它就是来自临渭区官道镇的邵友朋。

受时间限制,会议小组会上一人只能发一次言,而老邵却破例三次发言。邵友朋何许人也,在国家级会议上竟能如此亮眼?

谁来种地?托管土地900亩

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邵友朋在田市成立了渭南市(县级)第一家公社级农技站,从此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基层农技事业。一个普通农民,却偏偏要担当“庙堂之高”的大任,为天下农民担忧。看到农民被棉铃虫害得土地几乎绝收,他到处收集信息。1998年,他千方百计从河北省种子公司引进美国抗虫棉。200包种子花了74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是邵友朋近一半家当。怕农民不相信,他一分钱不收,全部分发给农户试种,当年就获得棉花大丰收,因而成为陕西省引进抗虫棉第一人。后来他又率先从河南引进周麦系列,使小麦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二三百斤。他也曾创下我省小麦亩产1400斤的最高纪录,曾被渭南日报多次报道。

近些年,眼见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在种地。老邵掰指头算过,田市满寨村67户人家就有27户脱离了农村。他心里又琢磨起来:今后谁来种地?他没有等靠,而是尝试着从自身做起,先替无劳户、在外户种地。2012年,他从一个组的50亩地开始起步,发展到今年4个村6个组的900多亩。在他托管的900亩土地上,他统一种子,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由于他整合了渭南绿盛公司的无人机、田市瑞丰农机专业社等资源,所以机械作业费大幅下降。加上优良品种的推广,使亩投入降低百分之十,亩产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今年小麦锈病在临渭区大爆发,他依托杨凌专家和区农技中心,天天在地里查看病情,寻找最佳防治期。时机到了,他把配好的药液拉到地头,眼看着农户喷洒,又联系无人机进行强化防治。由于防治及时,用药精准,在多雨、倒伏、多病的大灾之年,他托管的900亩小麦全部控制住了锈病发生,获得丰收。满寨村100多亩小麦还创下了亩产1200多斤的村历史最高纪录。赵东村李福利有50亩承包地,今年没管好,每亩才打了600斤,这几天正跟在老邵屁股后边,追着要把地交给他托管呢。

为掌握最新农科成果,年已古稀的邵友朋三天两头往杨凌跑。为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他每年都自己花钱雇车,拉农民去杨凌农高会学习。先后4次自己花钱请杨凌专家到村里为农民讲课。

提高效益富硒小麦探新路

老邵在西农大小麦研讨会上之所以能三次发言,是因为他近年在研发富硒小麦。他是全国小麦产区有数的几位富硒小麦研究者之一。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可以消除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攻击,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抗氧化、延缓衰老的目的。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巴马的谷物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十倍以上。谁来种地的问题解决了,老邵又在思考怎样提高种植效益。从2015年开始,老邵跑云南、下杨凌,向多方专家讨教富硒小麦生产。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通过有机硒,大幅提高了小麦硒含量的办法。近日,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老邵今年生产的小麦进行了严格检测。检验报告显示,老邵的小麦,每公斤含硒量达到600微克,是渭北传统小麦硒含量100微克的6倍。老邵在贫硒土地上,生产高附加值富硒小麦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邵友朋就是个歇不住的人。如今他又谋划着富硒大豆、富硒玉米,想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让更多老年人健康长寿,也让自己的夕阳更加灿烂夺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高新交警3晚夜查违法39起 行政拘留1人

    2017-09-13 19:52阅读

    迎接新挑战吹响开学冲锋号

    2017-09-13 09:00阅读

    举渭南全市之力精准扶贫“攻坚拔寨” 渭南市累计实现脱贫80.67万人

    2017-09-12 09:36阅读

    新区紧锣密鼓及早筹备展示新形象 市城市管理局扮靓城市喜迎文化节

    2017-09-10 08:34阅读

    崔道德:养殖业带我摘“穷帽”

    2017-09-07 19:03阅读

    镇坪长寿老人多 他们吃的什么?

    2017-09-06 16:02阅读

    关于联合打击寄递渠道涉烟违法活动百日专项行动的通告

    2017-09-05 14:0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