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出台推进深度贫困村精准脱贫的十条意见
(通讯员 何云钧)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议精神,切实通过先行先试、抓点示范积累精准脱贫经验,白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深度贫困村精准脱贫的十条意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支持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与全县同步同标准脱贫退出、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一、集中帮扶力量。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各常委和县级领导为成员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制定、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各项工作。每个试点村由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部门包建,八办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对所有深度贫困村分类开展产业帮扶、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兜底保障、教育资助、医疗救助、搬迁安置等政策落实,实行户对户、点对点帮扶,保证每类脱贫措施有专业干部督促落实,全面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二、建强立村产业。坚持一村一社一产业目标,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茶则茶、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每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培育1至3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新增的护林、护路、护水等公益专岗向试点村倾斜,退耕还林等农业产业项目优先支持。
三、保障住房安全。新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房,严格按照人均20平米、最大每户不超过120平米的标准,努力做到贫困户入住不出钱。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危房改造的,统筹资金、统一工程队实施,贫困户不出钱,确保试点村贫困户都能免费住上安全舒适房。
四、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扶贫资金优先解决深度贫困村的道路通行、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村级道路改造和桥涵配套工程,实现行政村主干道、自然村、移民搬迁后常年在家人口100人以上的组通水泥路,户户有连户路、园区有产业路。对人员集中安置点加强人防河堤建设,每村建设固定水源饮水工程1处,确保户户饮用自来水、农业园区或家庭农场生产用水有保障。
五、提升公共服务。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移民搬迁安置点的电力供应免费接通,保证有生产意愿和需求的园区、家庭农场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免费完成宽带进村、电视入户工程,保证集中安置点手机信号、宽带和有线电视全覆盖,实现宽带村村通、手机信号组组通、电视户户通。
六、增强民生保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 13 年免费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帮扶、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弱势群体教育关爱四个全覆盖,完善并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从学前一年到大学直至就业全程精准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不出现因贫失学现象,初高中毕业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一个不少的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每村建设一所高标准村级卫生室,配齐卫生室工作人员。建立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到卫生室坐诊制度,落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现一般常见病在村内免费医治,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七、健全救助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社会各方参与的临时关爱救助体系,着力在政策兜底外建立一道保障线,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突发事故的抵御防范能力。坚持管好用好大病救助专项基金,有效解决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之外的因病致贫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政策标准,严格对象核实,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应保尽保。
八、激发内生动力。每村建设一处300平米以上的文化广场,配备1套以上的健身器材,确保贫困村正常文体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新民风六大建设活动,营造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九、强化资金整合。对所有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用于深度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类资金1.5倍于一般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超过其他一般贫困村的30%。充分利用扶贫开发公司融资,保障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切实按照规划项目逐一对应落实,确保每村各类投入累计达到1000万元以上。
十、建强村级班子。 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健全落实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体系。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力量,坚持三包四扶五保障帮扶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支部+X+贫困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模式,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