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助力城市转型建设 ———铜川市全力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山水生态宜居环境
铜川作为资源转型和节能减排国家级试点城市以及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2016年又入选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海绵城市的规范和要求,铜川市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双修”和“煤城”转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投资2.4亿元,新形成生态透水铺装8.5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11万平方米,植草沟、线性排水沟、生态滞蓄沟等8.4公里,生态水面及水体景观约5000平方米,同时对漆沮河流域持续开展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治理及景观建设约4.9公里,沿河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提升。耀州区锦阳新城、华原西道等项目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改造效果显著,初步形成了符合“渗、滞、蓄、净、用、排”理念的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设施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坚持全域规划 实现建设有目标
注重规划先行,努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蓝图清晰、方向明确——
一是坚持全域规划。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贯彻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为指导,编制出台了《铜川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确定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2%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比例达到85%以上。同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绿地规划、排水防涝、再生水和综合交通等10余个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相互协调、全面覆盖。
二是坚持全过程管控。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技术规范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管控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把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和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锦阳新城、210国道沿线绿化、华原西道、恒春西路等全市各类新建项目中,均加入了海绵城市工程措施;新区西北环线、石川河流域景观等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均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约束,做到源头把关。通过土地供应、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管控,对新建住宅小区、商业区、道路工程等建设项目落实海绵理念严格审查,实现全过程监管。
坚持分类实施 实现建设有进度
以项目为抓手,综合考虑试点区域、投资规模、试点效应等因素,整体打包,分类推进——
一是试点先行。编制了《铜川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优先在试点区域规划实施项目。三年计划实施新建建筑小区类、市政道路类、公园绿地类、可经营性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以及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五大类35个项目,总投资4.02亿元。对新建九州东道城市道路项目先行先试,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该段试验路的成功对铜川乃至渭北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积极推广经验,因地制宜逐步对领地未来城、锦绣新城等7个小区,市委党校等单位6处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北侧林地等9处广场绿地,13条城市道路,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并在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积极吸收和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二是分步实施。铜川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先易后难、先新建后改造的原则进行试点。试点区域包含耀州区锦阳新城、新区锦绣新城、大唐养生园及周边连接绿带,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优先实施如大唐养生园、玉皇阁湿地、柳范文化苑等具有代表性的片区试点,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着力打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海绵城市的典范,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老城区主要位于两川沟壑间,城区面积狭小,建设年代较早,新建建筑少且老旧建筑密度大,改造难度大。将积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旧小区维修改造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坚持重点治理 实现建设有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系统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各类顽疾——
一是加快生态修复。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以及自然下垫面和自然水体对雨水的渗透、净化作用,加快我市山水林田湖项目建设,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目前,耀州区沮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3个试验段、印台区马杓沟流域河道综合整治与周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试验段、宜君县哭泉片区淌泥河试验段已全部开工建设。
二是整治城市内涝。将城市内涝防治和城市改造相结合,利用现有设施加强排涝工作。制定了《铜川市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手册》《铜川市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有效指导和规范我市防洪防涝工作。通过对雨水箅子、道沿石进行改造,将路面雨水导入绿化隔离带、人行道及开阔场地,实现过程管控。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对新耀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绿地广场等进行改造建设,2016年以来降雨期间路面积水现象有效缓解,试点区域未发生内涝灾害,实现源头减量。
三是实施黑臭水体治理。严格落实城市建设“蓝线”管理规定,有效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合理确定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方案,使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漆水河沿线截污收集管网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铜川桥至铁一处家属院等地截污干管18.6千米,修复截污干管1千米,建成沿线污水收集口92处,做到沿线污水“应收尽收”。投资5500万元实施市污水处理厂、新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经过处理的出厂水19项水质监测指标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上下联动 实现建设有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区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协调推进,形成了市区一体、上下联动的海绵城市建设协调机制。
二是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海绵城市建设PPP投融资新模式,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良性合作关系。为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缓解政府财政承担压力,经过充分调研讨论将试点区域投资2.3亿元16个项目统一打包包装成“铜川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计划采取PPP模式建设(DBOT)。目前已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项目PPP实施方案,正在按照程序报我市PPP项目管理机构审批。
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在全省范围内较早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考核奖补办法(试行)》,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信息报送、考核举证等4个方面9个指标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季度、全年绩效评价与考核。半年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对各试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考核,对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全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营造社会全员参与的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海绵城市理念巡展活动,在网络及微信平台宣传各类政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共识。邀请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内容、规划建设要点、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对各区县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全市房地产开发及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同志进行业务培训,营造共同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铜川市将认真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尤其是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研究,力争总结出一批投资小、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海绵城市工程样板。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进度,加强对规划设计、开发、施工单位的培训指导,强化对新建和改造项目的技术要求,营造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中积累经验、作好示范,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宜居环境。(通讯员 袁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