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产业引领促脱贫昔日荒塬成福地

2017-10-20 08:10  渭南日报  字号:T|T

(上接第一版)“土地化零为整”,即通过不同等级的土地集中置换,使大部分群众获得了集中、连片的土地,为猕猴桃产业及后期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该村大胆探索,创出了“党支部+公司+协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成立了高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猕猴桃种植园区、猕猴桃储藏加工园区、光伏发电园区、养殖园区和产业旅游服务中心,群众和贫困户可通过贴息贷款、现金、土地等形式入股公司。目前,四个园区一个中心即将建成,群众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改变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这已成为阳郭镇上下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如何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阳郭镇的答案铿锵有力“发展产业,造血扶贫”。猕猴桃、花椒、土鸡蛋、奶山羊……一个个新兴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产业百花齐放。如今,阳郭镇下辖的2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收入来源。

肖底村的兴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农新能源农民专业合作社,陈坡村的山水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产业精准扶贫的浪潮中,一个个不断壮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曹沟村采用送羊还羊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对有意愿的贫困户每户送4只羊,待老羊产子后将老羊归还合作社,羊羔留给贫困户继续发展,目前平均每户贫困户奶山羊存栏6只。肖底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在现有的核桃园下种植柴胡、丹参、黄芪等常用药材,公司统一收购,解决群众销售难题。

阳光社区胡寨片核桃种植2250亩,由于种植技术不精导致产量低。为此,村上成立绿丰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贫困户托管+专业人员作务+包团销售的帮扶模式,通过合作社的指导,核桃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光伏点燃产业扶贫新希望

西塬土层深厚,适合烧制砖。改革开放之初,砖厂在西塬遍地开花,快速发展。不可否认,塬区砖厂为渭南城市建设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也给塬区群众就近务工打开了方便之门。但烧砖要大量使用煤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铁腕治霾政策,临渭区坚决向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企业说不,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几乎所有的砖厂被关停,在砖厂打工的众多贫困群众纷纷失业。产业转型升级、安置失业贫困人口成为当务之急。

临渭区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科学分析论证,决定利用废弃砖厂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光伏产业。阎村镇三李村抓住机遇,抢先一步,快速行动,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占地45亩,总装机容量1兆瓦,使用年限20—25年。该项目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镇党委政府的监管下,党支部宣传动员200户贫困户,以每户贫困户3.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和1万元的光伏产业扶持资金,共计4.5万元的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直接资金投资为0元)。并网发电后,二十年内每户贫困户年均可收益6600余元,除由合作社负责清还银行贷款外,每户贫困户年均分红2000元。

光伏产业成了贫困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目前,这一产业正在西塬废弃砖厂全面推广。

搬迁搬出新生活

6月18日,对于高李村贫困户王战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带着一家五口离开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搬进了位于向阳街道的向阳小区新家,成了城里人。

“原来的土坯房,每逢刮风下雨,屋内漏雨严重,总是大盆小盆地接雨,屋顶摇摇欲坠,孩子担惊受怕,不敢入睡,现在这1万元,100平方米的房子,宽敞舒适,还是装修好的。对于我这样的贫困户来说,做梦都想不到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尽管搬家已经几个月了,王战向记者说起自己的新房时,仍兴奋不已。

受自然条件影响,塬区居住环境差,特别是贫困群众,有些还生活在土木结构的老房里。易地搬迁,成了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的重要方式,也成了阳郭镇脱贫攻坚一项有力举措。

位于阳郭镇集镇的阳光安置社区,是区委、区政府重点规划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260亩,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亿元,计划安置搬迁户1050户,4200余人,目前,366户搬迁群众已经入住。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社区还规划建设了休闲广场、医疗、教育、养老、社区服务中心、商业网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在社区南侧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可就近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为了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临渭区按照“先业后搬”的思路,依托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移民安置社区。

创新创业基地位于关中环线阎村镇与三张镇交汇处,规划用地7.3平方公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目前该基地共签约项目23个,合同投资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待开工6家,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

按照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创新创业基地因地制宜,出台了入园企业正式聘用贫困户人员补贴政策,即每聘用1名贫困人员,政府每人每月补贴企业300元的激励政策。据统计,目前入园企业已正式聘用周边北韩、椗李、李庄等20多个村14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47人。随后,还将不断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成投用后将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真正使这些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就业、就地脱贫。

昔日贫瘠的荒塬,环境变美了、产业崛起了、懒汉勤快了,临渭区西塬正在一步步凤凰涅槃。

“云养殖”探索扶贫新模式

石羊集团是一家以生产饲料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这家企业,临渭区采取公司(石羊集团)+党支部(贫困村集体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驶入脱贫快车道。

其具体办法是,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村集体为最大股东,村公司与石羊集团签订育肥猪委托养殖合同。政府对在册贫困户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协调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每户最高5万元的信用贷款(政府全额贴息)。贫困户用信用贷款入股村公司,贫困户不参与经营,村公司经营后按股分红。

石羊集团“云养殖”项目按照“三固定”(固定猪苗价格、饲料价格、客户报酬)“八统一”(统一猪苗、设备、兽药疫苗、信息资源ERP、技术指导、金融支持、优质饲料、产品回购)模式推行育肥猪代养。

村公司按照石羊标准和技术指导建设单栋存栏500头育肥猪圈舍,猪舍建成后石羊集团和贫困村公司签订育肥猪委托养殖协议,石羊集团提供猪苗、饲料、药品疫苗和技术指导,村公司负责猪场管理,承担养殖风险,承担育肥猪饲养过程中的水、电、煤及饲料运费。育肥猪饲养销售完毕后,石羊集团按照育肥猪委托养殖协议和村公司结算养殖报酬,村公司按股给贫困户分红。

旅游开启脱贫新思路

位于三张镇的桃花源民俗文化园,现在成了渭南人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平时游客络绎不绝,每逢周末、节假日更是车流不息、人海如潮。该园占地5000亩,租用的全是周边村一些坡坡坎坎、沟沟岩岩、兔子不拉屎、收获无指望的荒坡地。

项目实施之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反复思考:脱贫攻坚我们靠什么?上位规划我们做什么?项目定位是什么?项目愿景是什么?回答只有一个:让广大贫困人群能就近就业,使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项目实施与临渭区委、区政府的预期无缝吻合:桃花源民俗文化园项目开工三年来,解决了周边村组几百贫困人群的就业,高峰时期日用工量达2000多人,登记在册的贫困就业人口辐射三张镇韩家村、岳家村、铁王村等10多个村200多人,上百户贫困群众就地脱贫。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好媳妇儿照顾孤寡老人21年 感动乡邻

    2017-10-19 17:06阅读

    宜君:“远教行动”凝聚合力促脱贫

    2017-10-18 13:16阅读

    我省新生代企业家赴澄城合阳扶贫

    2017-10-17 09:00阅读

    全省殡葬工作推进会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现场会在大荔召开

    2017-10-14 10:07阅读

    市委再部署“五大工程”歼灭深度贫困

    2017-10-12 10:33阅读

    西安:“追赶超越”擂台赛让“三项机制”落地生根

    2017-10-10 12:57阅读

    “海归”热心录制14句英文 帮助推介大西安

    2017-10-08 10: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