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提剔透茶菊香脱贫致富有“良方”——临渭区蔺店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小记
本报记者崔晓怡通讯员王秋萌
晚秋十月,临渭区蔺店镇的田野村落里,丰收的气象仍在延续——串串红提晶莹剔透,迎来八方客商;朵朵茶菊优雅飘香,经济效益喜人。
蔺店镇辖23个行政村,165个村民小组,人口11067户50200人,耕地面积96746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2户2879人,2017年已脱贫保留户281户1004户,未脱贫保留户666户1751人,新增贫困户45户124人。
新一轮脱贫攻坚中,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的决策部署,立足地域优势,结合群众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方面,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推进原有红提产业提效增值;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引进和发展茶菊栽培特色产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为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开出脱贫致富的“良方”。
说起今年的红提,胡佛村贫困户张建华的喜悦溢于言表。在他家地里,记者看到一架架雨棚整齐排列,一串串红提挂满枝头。张建华兴奋地说:“我种了7年红提,没有哪一年的品质和产量能赶得上今年。今秋的雨多,一些人家的红提都裂了缝、受了损,我家的却好好的,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等原因,许多贫困户没有摆脱贫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和张建华一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工作中,我们精准实施了‘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申请上级扶贫资金9万元,扶持当地实力较强的姐妹花农民合作社,变分散产销为集体经营,形成了产业规模和品牌价值。目前,全镇共有80户贫困户加入,镇上还为每户发放2625元扶贫资金,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降低成本、提高收入。”蔺店镇镇长杨扬介绍道。
合作社则采取上门服务、免费培训、优先联系客商出售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改良设施建设,推广优质技术,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对一些有技术基础的贫困户,还重点给予培训指导,引导他们发展绿色健康红提产业。
姐妹合作社负责人赵曼丽告诉记者,按照合作社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作物,今年许多入社贫困户种植的红提品质都有提升,受到高端市场的青睐,每斤的市场价格比普通红提高出1元至1.5元,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明年收成会更好。
离开胡佛村,向北约10里地的大钟寨村里,成片的茶菊花苞娇嫩,黄灿灿的金丝皇菊竞相开放,菊农们正在采摘、出售菊花,忙得不亦乐乎。
多年来,大钟寨村的农业产业以传统的小麦、玉米为主,没有好的主导产业。穷则思变,2015年,村委会主任陈保军和两户村民开始栽植茶菊并发现效益可观。去年8月,镇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决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茶菊种植。
今年,全镇茶菊栽植面积500余亩,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组织全镇30户贫困户栽植茶菊67亩。镇上对栽植金丝皇菊的贫困户,每株苗给予0.2元补助,还邀请专家免费为贫困户进行栽植技术培训。
据陈保军介绍,茶菊和金丝皇菊可与果树套种,栽培技术难度小,即便是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也可种植。亩产鲜菊1200斤左右,按当前每斤5.5元的市价计算,每亩收入约6600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投资,亩纯收入4400元,属于风险小、投资少、利润高的产业。
目前,大钟寨村已建成一个50亩连片的茶菊示范园和一个共产党员茶菊示范园,吸引临渭区各镇干部前来考察学习。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镇村两级干部积极联系茶菊苗,给阳郭、丰原、三张、桥南等镇的5个村送去茶菊苗80余万株,栽植面积290亩,帮扶55户贫困户脱贫。经过产业辐射和带动,全区已栽植茶菊800余亩,其中贫困户103户180余亩。预计今年全区贫困户茶菊净收入可达到800余万元。
“茶菊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还能美化环境,对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蔺店镇党委书记陈原表示,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政策,千方百计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