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公司:地标性文化产业“典型样本”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清晰地表明:民营文化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作为西安最早投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之一,大唐西市公司以敏锐的眼光、长久的耐心和对文化不懈的热情,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打造出了令世界瞩目、令业内赞叹的地标性文化产业“典型样本”——大唐西市,这对于西安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弥足珍贵的榜样价值!
资本市场一小步,文化产业一大步。大唐西市这个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在未来能否更具长久的生命力?如何让“大唐西市现象”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典型范例”?在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能否产生更多“大唐西市”这样的企业,再现大唐盛世文明、聚焦世界目光,从而助力陕西实现从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
带着这些问题,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项目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研。
在丝绸之路起点 铸大唐帝都商魂
一个城市要有文化个性,才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曾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文化个性的城市,这里最让世界魂牵梦绕的,是璀璨的大唐文化!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发端,也是中西方文明碰撞最强烈的地方。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商贾,把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长安城是盛唐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东西方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辉煌,大唐开放包容的气度与华丽,令万国来朝!
自隋始到唐开国之初,“东市”和“西市”逐渐发展成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东市是国内产品市场,西市是国际贸易集市, “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西市占地1600亩,有220多个行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商品集散地和文化时尚娱乐中心,素有“金市” 之美称。
历经三百多年的繁荣之后,到公元907年,繁华的西市在连年的战乱和大火当中,随着大唐王朝的覆灭、历史的风云变迁渐渐沉寂于漫漫黄土之中。
公元2001年,为保护遗址、保存历史记忆,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保护和利用大唐西市遗址。发展是硬道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大胆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决定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凭借丰富的开发经验和雄厚的实力,民营企业大唐西市公司果断放弃具有高额回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把巨资投向保护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遗址的文化产业项目。整个大唐西市项目占地约500亩,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再现大唐的历史印记、文化遗存和盛世风采目标进行开发建设,一幅融汇隋唐市井生活、异域风情和现今时代精神的宏篇巨作由此展开……
民营资本与文化产业共舞,演绎出了大唐西市文化、商业、旅游业的雄浑“交响曲”。十年建设,大唐西市在九宫格中完成了具有遗址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国际古玩城、国际展览馆、陕西非遗城等众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项目,体现出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尊重,对历史的敬意以及寻求发展之道的远见卓识,表现出传承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今,大唐西市已经由十年前杂乱无章的日用品批发市场和“棚户区”变成了融汇古今、规模恢弘的西安文化新地标。历史浮出了水面,文化展示着风采,会展促进了旅游,文化活动带动了文化消费,城市美了,也更有文化韵味了!大唐西市完美地再现和升华了古丝绸之路及大唐帝王之都的商业之魂。游人称其震撼,世界因之精彩!

“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开幕式精彩演出

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盛况空前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