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应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数学教学,要让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为此,关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诱发学生动手、动脑学习欲望的基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一定的探究事物的情境,可以拨动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的琴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炽热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主动地学,由不愿学到感兴趣地学。这样,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自觉地探究,形成认知的欲望,去主动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堂民主,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
教师只有和广大学生打成一片,放下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个信息交流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弄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这样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好得多,更有利于创新
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益。为此,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生都能表达自己对数学认识和理解,使他们都能大胆地进行数学交流。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三、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
作为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持人,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学生。以学代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彻底打消有些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念头,使学生由听课转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舍得把时间给学生,把学习研究的权力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断开阔知识视野,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渐渐养成良好的积极探索习惯。由此,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新领悟、新认知、新发现、新突破。数学课上学的知识技能,如概念、推导、计算方法,一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可以自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自学探讨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养成了不断探讨的习惯,新的领悟、新的认知、新的发现会不断增多。只有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创新,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训练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些探索情境,通过激趣、引导,使学生在特殊情境氛围中,产生出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正是老师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学生在领悟过程中,得到新的认识。同时产生新的疑问,再进行探索,这样循环往复,层层思考,步步突破。
对学生的探索思维,应当给以鼓励,并指导思维方向和思维进展,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一步步提高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标新立异。学生在哪一方面的思维与众不同,只有合理,就应给予肯定。
汉台区铺镇中心小学杨国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