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不讨好 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倒苦水
政府相关部门当初推行蔬菜进社区项目的目的就是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但该项目在运营了1年半之后,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不仅如此,目前一些进入社区的店,卖的菜并未解决“市民买菜贵”这个难题。这背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运营该项目的公司之一西安好蔬商贸有限公司主任、西安市供销社地产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刘保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倒苦水……
职员
生意不如地摊好多店倒闭了
4月18日上午11时许,白桦林居小区地产蔬菜进小区直销亭。田姓男店主直抱怨:“生意糟糕透了,敌不过地摊,你看他们给城管交钱后,人家就让他们摆,我们却不让摆。”他告诉记者,他就是公司的经理,管了10个店:“以前有30多个店,现在只有20多个还在运营,生意都不好,我们公司都赔了好几百万了。”
针对这样的说法,4月18日中午1时许,记者在该公司办公室等待采访对象时,两位女职员闲聊中却否定他是公司的经理:“他以前是我们的一个员工,现在只是他那个店的经理(承包给他了)。他都不在这干了。”
但田姓店主却很维护公司的声誉:“我们直销亭的菜都是公司供的,卖的价格也是统一的。”闲聊中,当记者拿起相机拍那个牌子上的标注价格时,他却声称:“价格都是前几天的。”并随手在标牌上写下了当日各种蔬菜的价格。
田姓店主告诉记者,导致如此现状原因很多,例如,直销亭太小,菜品太少。“我们公司直供的蔬菜品种本来就少,再加这个亭子很小,蔬菜放里面根本放不下,放到外面人家城管又撵人。”他说,白桦林居小区是个半开放的小区,有好几家私人开的地摊式的菜店,“人家菜品多,经营又灵活。我们是政府的名义却斗不过摆地摊的……我认为,政府对这个还是支持力度不够,听说当初答应的补贴到现在都还没给。”
田姓店主告诉记者,他打工的那家公司叫西安好蔬商贸有限公司,主任叫刘保良。就是媒体报道过的,西安市供销社地产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
4月23日中午12时许,西安好蔬商贸有限公司主任、西安市供销社地产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刘保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针对上述田姓经理的说法予以否认:“他就是一个卖菜的,公司的事情他怎么知道?”刘保良气愤地说。
负责人
“我们没拿政府一分钱”
省市相关部门当初定的目标是到2012年底,蔬菜进社区直销亭要达到300个,解决部分菜农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但事实情况却不如意,西安好蔬商贸有限公司主任、西安市供销社地产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刘保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吐苦水……
记者:现在我们公司经营是个什么状况?现在开了多少家店了?
刘保良:我们现在配送能力达不到,你也看见了。我们现在基本只配送本地菜,况且本地菜菜品少,而且蔬菜在运输中损耗很大,可以说,现在的运营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我也希望你们媒体能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现在自有直销亭是73个,加盟店是64个。
记者:你认为造成现在这种不是很理想的状况,原因是什么呢?
刘保良:主要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太够。我们这个蔬菜进社区不是一家公司运营,当初进入的时候就有15、6家,相互之间存在恶意竞争的现象。目前一些公司已经退出了这个项目,大概只有4、5家还在坚持。
这个事不像早餐项目那样,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运营公司也不像他们只有一家。况且现在小区一些物业公司针对我们收费都是市场行为,目前的费用还提高了不少,例如电费都是按企业的收费标准执行。
记者:当初媒体报道,政府相关部门为这个项目投资了3250万元?
刘保良: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拿到一分钱。
记者:当初政府倡导这个事情的目的就是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但据我们最近几天在市场上的了解,咱们这些店卖的蔬菜并不比外面便宜多少?甚至个别菜品还比外面的贵?
刘保良:我们不代表政府,我们只是个企业,目前运营这个事情完全是企业化运营,我们也要养活人员。光想市民满意,公司不满意,这个事情谁也做不了。
记者:前不久,我看网上有篇文章报道说,咱们公司下属的一些店出现了转让的情况?
刘保良:我们店很多职员都是雇佣的外来人员,过年了人家就回家了,关个门也是正常的现象。再说,运营规范化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现在正在调整期。
记者:听说咱们公司直销亭都是承包模式,这如何管理呢?例如价格统一的问题?
刘保良:我们还是统一管理的,定期都会派人督查。至于我们的价格都是有一个规定的,有个上限。
记者:您是西安市供销社地产蔬菜进社区直通车项目负责人?那其它的公司归您管吗?
刘保良: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其它公司不归我管。我只负责我们公司运营的这个项目。
专家
政府相关配套监管措施要到位
针对记者调查中蔬菜进社区出现的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李纲,他说:“政府出台的地产蔬菜进社区这项惠民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规范市场,解决菜农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但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政府出台的这项惠民政策并没有起到真正惠民的效果,市民依旧买的是高价菜,而菜农卖的却是低价菜。主要问题还在于政府的措施不到位,政府需完善配套措施,将补贴一次性做到位。解决问题主要依靠政府,不能把矛盾推给菜农。”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升旭说:“省商务厅等相关单位采取的倡导农超对接的措施,其用心是好的,目的在于减少中间环节,让居民吃到便宜菜、方便菜。但是其结果却让居民感受不到这一优惠。分析其原因,第一,每个社区有大有小,不可能达到居民区售菜点所需要的规模效益,规模小了自然会增加售菜点的成本,这一成本要由居民来消化,比起外部那些面对买菜人的商户,自然价格会高。第二,虽然政府给了这些农超对接的超市经营者一定的补贴,但是又没有一定的监督措施,而这些居民点内的超市也是商家,而任何商家又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只要没有监督,他们自然是价格越高越好,利润越大越好。”
市民
惠民工程变味了菜价随意说
声音一:菜价未下降,甚至比菜摊贵。部分市民认为,直销亭菜价价格无优势,甚至部分直销亭菜价高出零售价,直销亭销售的多为白菜、辣椒、土豆、番瓜等家常菜,菜品较少,除了这些价格和品种上的差异,和零售市场相比,部分直销亭蔬菜看上去并不新鲜。
声音二:公示牌标价与实际卖价不符?每个直销亭根据规定,要求菜价必须统一公示,让小区居民有对比、看明白、放心买。但采访中,公示菜价与实际卖价不符的情况也有,个别市民发现卖菜的工作人员随口说价。
声音三:惠民项目难惠民,问题出在哪?网友@皮皮刀认为,造成蔬菜进社区,除了管理未到位外,运输问题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农技下过乡?我们的教育科研机构关注过菜篮子工程吗?”本报街头随机调查中九成市民认为菜价贵,认为是“中间的流通环节和各种管理费、租金拉高了菜价”,他们希望能建立蔬菜直进社区配套制度,“让菜农和市民都能得到实惠,而不是现在的惠民不惠民,这个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思考。”一位市民坦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