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版清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校点本
由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编审,原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巡视员董健桥负责整理校点的清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和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近日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三部志书,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继清乾隆《西安府志》、宋熙宁《长安志》后,奉献给文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又一批旧志整理成果。
咸宁、长安两县,位于关中中部,面终南、背渭水,古为天府形胜之地。周秦汉唐,代建国都,山河雄秀,神皋奥区。西周为京畿之地。秦属内史,咸宁地域有杜、芷阳二县,长安则为国都咸阳一乡聚之名。汉初,刘邦采纳娄敬、张良建言,定都长安,于汉高祖五年(前202)置长安县。文帝改芷阳县为霸陵县,又置南陵县。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分关中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长安、杜、霸陵、南陵四县地俱属京兆尹。西汉宣帝后,咸宁、长安地域有长安、奉明、霸陵、南陵、杜陵五县。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均曾迁都长安。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长安先后成为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政权的首都所在。至北周明帝二年(558),分长安等三县地,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开始了长安、万年分治于长安城中的历史。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杨坚即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侧“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的地方建造新都“大兴城”。开皇三年(583),改万年县为大兴县。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城,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大兴县为万年县,仍与长安县分治长安城中。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改万年县为咸宁县,此为称“咸宁”之始。民国二年(1913)二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西安城两县分治的历史。
“长安自古帝王都”,咸宁(万年)、长安二县长期分治于长安(宋称永兴军路京兆府,金称京兆府路京兆府,元称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为奉元路,明、清称西安府)城中,历时一千三百五十馀年。这里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历代盛世都形成于此。其深厚凝重的文化积淀,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淳朴敦厚的民风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嘉庆《长安县志》三十六卷,长安县知县张聪贤修,著名学者董曾臣纂,于嘉庆二十年(1815)镌刻成书,约38.6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远古,下迄嘉庆十七年(1812),贯通三千馀年长安历史,是长安县自有史以来至清代中叶,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地方志书。
嘉庆《咸宁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咸宁县知县高廷法、沈琮修,著名学者陆耀遹、董祐诚纂,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镌刻成书,约58.8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远古,下迄嘉庆二十四年(1819),贯通三千馀年咸宁历史,是咸宁自有史以来至清代中叶,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地方志书。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二十二卷,长安县县长翁柽修,著名学者宋联奎纂,是对清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两部志书的续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付梓成书,约44.6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清嘉庆年间,下讫宣统三年(1911),跨度一百馀年。该志所记述时代,正是我国自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不绝,社会动荡剧烈,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是对西安近代史的翔实记录。
这三部志书,是西安历史上有影响的地方志书,历来受到历史、方志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是研究西安历史和地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因其为旧时代典籍,存量很少,且为繁体字竖排,更无标点断句,一般读者阅读、使用甚为不便,亟待用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校点,以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需要。校点者依据古籍整理规则,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理方案,三部志书共出校勘记及必要的注释性文字3260馀条,总字数约14.5万字。这三部志书校点本的出版,必将在西安历史和地情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