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隋炀帝萧后冠西安显“真容”

2016-09-30 12:11  西北信息报  字号:T|T

西北信息报记者魏建军2013年从隋炀帝萧后墓中出土的萧后冠,在经过文物工作者历时2年多的研究之后,近日终于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显露“真容”。由于出土时,萧后冠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不可能完全复原,因而为了让大家一睹萧后冠的风采,文物工作者根据考古数据,专门仿制了一顶萧后冠。

萧后冠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了两座古代砖室墓。随后,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这两座古墓为隋炀帝墓和隋炀帝萧后墓。在持续的发掘中,两座墓葬均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在萧后墓出土有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冠,该冠是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应为隋唐时期的命妇礼冠,该冠被称为萧后冠。

据了解,萧后冠被发现时,放置在一个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周围散落着包括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粉化的小珠等小件遗物。整个冠存在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2014年7月7日,萧后冠被移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保护研究。

实验室考古让萧后冠“重生”

经过陕西和扬州两地的共同努力,在出土近3年之后,萧后冠的轮廓和构成终于在文物工作者眼前清晰起来。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并结合无损的X光探查,文物工作者发现萧后冠的框架由2博鬓、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组成。

整个冠上共有13棵花树,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其中铜花瓣166,花蕊33。在冠后脑位置则有12块“水滴形”饰,呈上、中、下三层分布,十分精美。在材料选择上,萧后冠使用了金、玻璃、珍珠等10种材料,经过掐丝、鎏金等11种工艺制作而成。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此次通过实验室考古,首次发现了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亦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萧后冠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材料属性,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发布 西安三建筑入选

    2016-09-30 16:31阅读

    一辆私家车在西安火车站违法揽客 司机或将被罚一万元

    2016-09-29 11:40阅读

    西安十一出行提示:国庆前天气转晴 微信可买汽车票

    2016-09-28 10:40阅读

    倾心帮扶 助力成长

    2016-09-27 09:17阅读

    西安高校另类选修课受欢迎:现场考查使用安全套

    2016-09-26 14:35阅读

    “2016西安秋季旅游集市暨西安清真美食季”活动在大唐西市启动

    2016-09-24 22:46阅读

    西安市公安局走进西安文理学院开展网络安全宣讲活动

    2016-09-23 15:0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