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胡宝英:千名老人心中的好闺女
本报记者 李佩蓉
她曾是一名下岗女工,她建起了汉中第一家民营老年公寓,老人们都喊她“闺女”。她说,看到老人在自己的照料下能健康快乐的生活,自己再累都值得。12年来,先后有1000多位老人入住她开办的老年公寓,曾多次被陕西省老龄发展基金会授予“敬老之星”的称号。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汉中市福乐老年公寓的创始人胡宝英,听她讲述12年来服务在养老事业第一线的苦与乐。孝心让她走上创业路
2000年,45岁的胡宝英从汉台区石油公司下岗了。当她拿到失业证时,并没有流泪和叹息,开小超市,开餐馆,忙碌惯了的她不能接受自己闲下来。“那时候我正值中年,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女人最大的精彩是独立,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于是,她一边做着小买卖帮助丈夫分担经济负担,一边照顾着自己的母亲和婆婆。“为了方便照顾,我把婆家和娘家两位老人接在了一起,婆婆80岁了,身体状况很差,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母亲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两个老人一起照顾,我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请保姆照料,人家一听家里是两个患病的老人,加钱都不愿意来,好不容易请到了,也往往干不长久,一年换十几个保姆是常事。”四年来照顾两位老人的辛酸让她深切的体会到,社会上多少家庭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儿女上班谁来照顾老人?保姆不具备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遇到紧急情况不会处理,耽误病情怎么办?这时候,她决定创办一个老年公寓。但是,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和朋友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啥活不能干,非要干伺候老人的活,又脏又累,能赚几个钱?”但她深知自己的初衷并非是赚钱,“如果有一个场所能把自己的母亲和婆婆照顾起来,顺便再带几个老人,让他们相互有个伴,这该有多好呀。”2004年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抵押房产贷了款,又去外地的老年公寓学习取经,回来后便在兴汉新区原鱼种场租了房子,两年筹备后,2006年5月由汉中市汉台区民政局批准为全市首家民办养老机构。她给自己的老年公寓取名叫“福乐”,让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福乐安康,安度晚年是她的心愿。
老人们都把她称作自己的闺女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把老人当亲爹妈伺候,老人就会把你当亲闺女。”这是她在培训公寓护理员时每次都要说的话,实际工作中,她也是这么做的。每位新入住的老太太,她都要跟着住一段时间,让自己能清楚地了解其身体状况。现在全院入住110人,她轻松的就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知道哪间房子住的具体是谁,说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病史,饮食习惯等。2012年,83岁的徐老太太因突发心脏病住了院。儿子在外地赶不回来,她请护工照料,每天跑几趟医院,陪了几个通宵,端屎端尿伺候了半个月。护士都说这闺女当得真称职。
94岁的尉老太爷,是家人从救护车上抬到公寓来临时入住的,来的时候她的亲属告诉胡宝英,老爷子只有一周的生命时间了。她却没有因此随意应付,公寓给老人制定了24小时护理计划,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对身体进行康复按摩,就这样,老爷子又多活了十个多月才安详地走了,子女们万分感谢,把锦旗送到了她的手中。
97岁的刘老太太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卧床不起。胡宝英连续一个月通宵陪床,夜里每两个小时起来一次,伺候翻身、喂水、上厕所,“昨天夜里,老太太半夜醒来说饿了,我赶紧起来披上衣服去给下面。”
为了更好地为老人服务,胡宝英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不仅对老人进行护理还同时进行心理慰藉,要求员工做到老人房间无异味,不能让老人身上生褥疮。为了给员工树立榜样,最脏最累的活她都亲力亲为。失能老人占比60%,工作压力非常大,原本声线柔美的她,为了与听力障碍的老人沟通,练就了一副大嗓门。12年来,每当有入住的老人因为紧急情况住院,她都先垫付钱帮忙办理住院手续。在这里入住时间最长的老人,已经整整住了九年,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有的老人被子女接走,还常常给她打电话。
爱心之路越走越宽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组织老年公寓的员工,定期帮扶困境老人,免费为他们理发、洗澡、洗衣、做饭,带去家人般的温暖。不仅如此,她还致力于帮扶困境儿童,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们,送去粮食和棉衣。她的爱心之路越走越宽,也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儿子就读北大研究生期间,参加了爱心志愿者社团,定期去北京的敬老院陪护老人,慢慢感受到了妈妈工作的不易和伟大。“每次活动前,儿子都要打电话给我,咨询怎样才能为老人更好的服务。看到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敬老爱老的人,我由衷地感到骄傲。”12年来,她从来没有打过广告,却靠着口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人。目前,公寓面临搬迁,她的事业还会继续做下去,把爱心和孝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