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打通精准扶贫“造血”网络
——临渭区探索“党支部+公司+园区+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
本报记者史王萍
在秋雨蒙蒙中,走进临渭区的千里沃野,一条条水泥路绿树掩映,一个个产业园区机器轰鸣,一户户贫困村民的房前屋后焕然一新,一块块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地整齐划一,一张张淌着汗水的脸庞,充盈着希望的喜悦……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临渭区紧扣“因”字诀,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因势利导,探索出“党支部垣公司+园区垣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精心布局农业产业集群,打通精准扶贫“造血”网络,开辟出了一条由支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就业帮扶为主、各种帮扶措施并举的精准扶贫“新航路”。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改变困难群众生活状况。”临渭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张占权的话掷地有声,而这也已成为临渭区各级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
政府引导,支部引路,产业扶贫“风正扬帆”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临渭区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街镇发挥主导作用,把舵定航;村党支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创新模式,引领贫困户广泛参与,以产业扶贫“扶”出小康路。
阳郭镇高李村村民对此深有体会。该村11组村民王渭峰由于老伴患有疾病瘫痪在床,家庭困难。家里种植玉米和小麦,刚够5口人糊口。一家人的经济收入就靠他在附近打打零工。
高李村党支部书记李皎全告诉记者,多少年来,早日摆脱贫困的愿望,一直像火一样在群众心里燃烧,但是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在何方?
“我们也想种经济作物发展产业?但是搞啥产业?怎么发展?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等困难,让我们一筹莫展。”李皎全说:“现在好了,在区农业局的引导推动下,决定发展猕猴桃、花椒、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
在猕猴桃推广初期,土地分散不能连片问题严重限制了产业扩大发展,为根除这一棘手问题,高李村干部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地化零为整”的工作思路,通过不同等级的土地集中置换,使该村大部分群众获得了集中连片的土地。
“以前不觉得集中连片会有多好,现在真是像做梦一样。我家4亩地现在集中到一起,都种上了猕猴桃,不仅干活方便,而且通往地里的生产路都是水泥路。”今年已经73岁的王志平说起村里的发展,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而这才是高李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激发村里的内生动力,在区农业局的引导下,高李村结合实际,成立了高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四个园区一个中心”,分别为猕猴桃种植扶贫园区、猕猴桃储藏加工扶贫园区、光伏发电扶贫园区、养殖扶贫园区和产业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了种养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我们的产业链条现在逐步已经搭建起来了。”村里的第一书记杨威介绍说。随着高李村现代化农业产业推广,该村推行“党支部垣公司垣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真正把村民“扶上了马”。
不仅如此,临渭区还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
贫困户当年新栽植葡萄、猕猴桃,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新种植食用菌1000袋以上,每千袋一次性补助1000元;新栽植冬枣、核桃、苹果、花椒、樱桃、桃,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新种植茶菊、中药材,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新建设施农业,其中日光温室每栋一次性补助10000元,大拱棚(跨度8米以上)每亩一次性补助2500元,大拱棚(跨度8米以下)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葡萄避雨设施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
发展养殖业同样也有优惠政策。贫困户当年新购养殖仔猪5头以上,每头一次性补助200元;新购养殖羊2只以上,每只一次性补助200元;新购养殖禽苗100羽以上,每百羽一次性补助200元;新购养殖犊牛,每头一次性补助1000元;新购养殖其他家畜及特种畜的,每头(只)一次性补助200元。
“我种了6亩猕猴桃,还可以领6000元补助。以前在附近村里四处找活打零工,一月不到2000元收入。现在村里又是修建园区,又是规模化平整土地,每天收入基本都在100多元。”王渭峰说,“一有时间就参加村里党支部组织的猕猴桃技术班学习如何施肥、剪枝,打药……现在一天忙太!”
而这只是临渭区发挥基层党支部引路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临渭区15个街镇都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产业脱贫工作机构,共申报省产业扶贫基金支持项目3个,涉及产业扶贫基金支持4700万元;征集进入省市产业扶贫库项目27个,申请产业扶贫项目支持资金8224.5万元。
企业开道,撬动市场,产业助贫“乘风破浪”
同样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地带的阳郭镇肖底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4322亩土地,9个村民小组,288户1197人,全部分布在一条狭窄陡峭弯又急的长坡上。村里贫困户151户591人,贫困率接近50%。
“我们这生活环境差,靠天吃饭,雨下大了,水都流走了。雨小了,种的玉米、小麦不等收就旱死了。出门就是坡,以前下雨都出不了村。”村民贺治忠介绍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以前我们的劣势现在反而变成了优势。”
贺治忠所说的“优势”是什么呢?原来,村里的坡地林地种玉米、小麦不行,但是种核桃、花椒、柴胡、丹参具有天然的自然环境。以前由于交通闭塞,人都很少出村,现在再弯再急的坡也拓宽并直连渭蓝路和310国道了,而且正是因为特殊的地形,光照条件充足,发展光伏产业事半功倍。
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肖底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托管+”等合作模式,以公司园区、合作社为主,为村民办讲座,送技术,发展核桃、中药材、光伏三大产业。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让贫困群众具备“自我增收”的技能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主根”。“而这就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突出扶贫效益,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村里的第一书记白怀刚说。
按照这一思路,肖底村开始推广核桃、中药材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发展公司。对于有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意愿的贫困户,可以向公司申请贷款用于核桃产业发展;对于没有劳动力或者不愿经营的贫困户,可以将土地及附着物流转给公司,公司给其每年支付租金。
公司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集中销售的经营方式。根据种植户种植核桃的面积,科学配发种苗,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收购时,公司统一与桥南谦顺公司签订收购合同,随后与各贫困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谦顺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符合其标准的全部核桃。
对于中药材产业发展,依然由村党支部牵头、以公司为基础,收购私人经营的益康合作社,整合全村种植药材的耕地,聘请专业人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中药材品质等措施,指导帮助农户科学栽种,带动本村中药材产业发展。贫困户不仅可以向公司贷款扩大种植面积,也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进行集体经营。
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通过区扶贫办与信用社向有发展光伏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合作社利用这笔资金在贫困户的屋顶上安装光伏设备,以每度0.85元的价格并网销售,预计每户年收益3000元。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企业开道,撬动市场,猕猴桃、花椒、土鸡蛋、奶山羊等一个个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临渭区遍地开花,贫困群众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壮大集体,自力更生,产业帮贫“高歌奋进”
车子从渭玉高速桥南出口下来,顺着新修的柏油路往南走,各色花草便会将你引入“世外桃源”——桥南镇天留村:重峦叠嶂,林草茂密,深峡剑开,溪水潺潺,美不胜收。
比起美景让人醉,甜蜜的生活更让贫困户心里乐开了花。
“现在村子发展旅游,我在村上成立的公司里打工,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挣1500元,脱贫信心更足了。”贫困户张西娥在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村口打扫卫生。休息时,她坐在路边的亭子下,做着草编,看着一波又一波游客走进村子,心情十分舒畅。
无独有偶,同样心情舒畅的还有贫困户袁方。他在外打工,家里两个孩子,媳妇没有劳动能力,一度生活贫困,但是如今随着村里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他媳妇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拥有了个免费的木屋售卖亭。
“就在我门口,卖个水、香肠等,不用跑路。缺货了,村里有专门的物流配送直接送货上门。”袁方高兴地说,“我们村的旅游才起步,每月至少2000元,等到10月1日正式营业了,相信收入会越来越多。”
这一切正是坚持壮大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结出的硕果。
天留村是渭南航天基地所在地,辖区内还有天留山,旅游资源丰富。2015年以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村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以“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天留山森林公园——天留村——薰衣草庄园——辰曲·天留郡”为一体的渭南航天生态园景区,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今年‘五一’和端午小长假,景区吸引西安、渭南等地游客10万多人,带来直接收入400万元,收益明显。”天留山村村主任汤林介绍,村上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渭南谦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为龙头,以水资源、集体财产、村级资金、贫困户及村民集资入股,与多家单位企业联合开发经营,开发建设车轱辘泉水厂、特色民俗宾馆、游客服务中心、观光电瓶车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参股贫困户分红,就地就近安排贫困户到景区务工创业,使村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群众有了长期产业收入保障。
“产业带动是脱贫的根本路径,而发展产业就是要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之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桥南镇党委书记张斌说。
按照“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在支部引领下,天留村通过公司运营壮大集体经济,群众脱贫热情高涨,增收效益日益显现。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4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6920元,增速73%。
景区的开发建设,民居统一改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设施逐步健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风民风浑然正气,形成了党支部“一声令下”,党员“一呼百应”,群众“一路相随”的良好发展氛围。
壮大集体经济,自力更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临渭把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靶向精准,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81个贫困村都成立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财政扶贫资金一次性注资20万元。公司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作为村集体经济运行的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形成造血长效机制,实现长远脱贫、根本脱贫。
山路弯弯终向前。产业扶贫打通了精准扶贫的“造血”网络,临渭区脱贫发展步伐必将更加稳健。正如临渭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张占权所说,今后,临渭区将以“三桃三养”(葡萄、猕猴桃、核桃,养羊、养鸡、养猪)为支柱产业,以党旗引路,“村、企”联合共建,因地制宜,同频共振,综合施策,为精准扶贫工作打好基础。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临渭区扶贫攻坚仍在持续发力,随着“战役”的推进,曾经的穷乡僻壤日渐展开了新颜,贫困家庭也不断传出了欢声笑语。在临渭区各级政府的引领下,各方聚力,同心同德,帮助贫困群众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一路高歌奋进在幸福的大路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