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铜川开启全民共享中医药服务时代

2017-09-14 12:31  铜川日报  字号:T|T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里,每天前来接受针灸、“热敏火龙灸”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80后“名中医”王雨玉在这里给无数患者祛除了病痛,备受患者青睐。这座建筑规模4.8万平方米,总投资4.69亿元的集中医门诊、针灸按摩、康复理疗为特色的全新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已成为铜川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近年来,铜川市紧抓中、省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充分发挥药王文化资源,大力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孙思邈中医堂,不断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训,使得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特色中医中药服务,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孙思邈中医堂 基层百姓看病的首选

“以前想看中医,只能往市里跑,来来回回既费时,又花不少钱。现在镇卫生院有了孙思邈中医堂,很多常见病在这里就能看了,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在印台区金锁关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的群众说道。

日前,记者在耀州区演池卫生院看到,前来看病的群众络绎不绝。走进门诊楼,所有装饰装修均采用中式风格,诊室张贴了各类中医药知识和诊疗方法的宣传图片,古香古色的孙思邈中医堂现已成为当地群众看病的首选。如今覆盖全市66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孙思邈中医堂,正服务着铜川万千百姓。

2014年10月,铜川市发改、财政、人社、卫生、中医药、药监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2016年年底,全市实现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全覆盖。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铜川市进一步加大中医药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持续开展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使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孙思邈中医堂的覆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丰富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使传统的中医针灸、药蒸、推拿、按摩、理疗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逐渐回归到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高。

依托医疗改革 织密中医药服务网络

村卫生室处在基层一线,是中医药工作网络的网底,与老百姓的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铜川市全面开展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累计投入285.34万元为全市村卫生室配备了神灯、火罐、艾灸盒、刮痧板、电磁波普治疗仪、煎药陶罐等中医理疗设备,进一步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全市村卫生室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达到规范化建设,并配备中医药诊疗设备,其中70%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均达到100种以上,能够为群众提供较好的中医药服务。全市所有乡镇、社区医疗机构也都配备了中医从业人员,均能提供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针灸、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熏洗、穴位贴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铜川市持续深化医改,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与陕西省中医医院组成医联体、与关庄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县镇一体化管理,宜君县中医医院与尧生镇卫生院实行县镇一体化管理,印台区中医医院与广阳中心卫生院实行县镇一体化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了全科医学科和治未病科,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累计投入6.4亿元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投资4.69亿元建成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开诊运营,投资1.4亿元实施了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改扩建工程,投资1175万元完成了宜君县、印台区中医医院住院楼改扩建、设备购置、中医人才引进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市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457张,比2013年增加1049张,增长257%。同时,大力鼓励支持民办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铜川康骨专科医院、孙思邈老年康复医院等一批民办中医医疗机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目前,全市有市级中医医院1所,区县级中医医院3所,市属民营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医院5所,34家乡镇卫生院和3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543个村卫生室中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达到449个,初步形成了以区(县)中医医院和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底网、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请进来”“送出去” 中医人才持续充电

近3年,铜川市举办了多期中医骨干、中医药适宜技术、“西学中”、中医药适宜技术实训、中医药宣传员等培训班,有效提升了中医药人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涌现出像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王雨玉、耀州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林等一批中医药战线上的新生力量,护佑着一方群众的健康。

为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铜川市广开门路,多措并举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制定出台了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引进办法和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医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二是建立了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以“三名战略”(名院、名科、名医)为统领,评选了首届市级名中医,建成了贺学泽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和韩武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铜川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等设立了3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等7家中医医疗机构中建设了1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评选出市级名中医9名、首届优秀中青年中医师11名、首届优秀基层中医药工作者10名。三是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力度。举办了10期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专家授课,重点培训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熏洗和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覆盖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并为参训学员配发了针灸针、刮痧板、针灸挂图和针灸模拟人等针灸理疗器材,累计受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次。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管理水平,铜川市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了多期中医药管理人才培训班,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中医药人才。同时,积极选派中青年中医骨干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常州市中医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等医疗单位拜名师、学技能,选派优秀中医骨干赴德国交流学习,备受国外患者欢迎。

开启全民共享中医药服务时代

铜川市王益区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疗等优势,坚持把中医药与养老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了特色预防康复保健工作,为入住该院的老人提供中医调理、药膳、膏方进补、配送颗粒药饮、运动调摄、保健养生、中药足浴、康复理疗等项目服务,受到了老人们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铜川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预防保健中的优势作用,开展了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一次中医体质辨析和中医药使用指导,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治未病工作。另外,针对不同疾病和康复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康复方案;在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针对咳嗽、哮喘、体质虚弱等患者,在三伏天开展“三伏贴”疗法等,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简、便、廉、优”特色服务。

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全民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先后编印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等中医药科普书籍10万余册,免费发放给各类医疗机构和广大群众。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中医药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铜举办了多场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并在市图书馆开辟了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通过多形式、多途径进行中医药科普宣传,有效普及了基本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及食疗、药补、健身等养生方面的需求。

全市“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一条龙”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极大丰富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全市中医医务人员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自觉将所学、所听、所感、所悟的知识转化到为广大群众提供“简、便、廉、优”的中医药服务之中,全面开启了全民共享中医药服务的新时代。(本报记者 刘西艳 原玉红 李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无悔人生书写教育大爱——记合阳县城关中学校长王合敏

    2017-09-14 09:17阅读

    市教育局与西安电信签订教育信息化 精准扶贫合作协议

    2017-09-13 13:01阅读

    辛勤结硕果 奋进创佳绩——市一保庆祝2017年教师节系列活动(一)

    2017-09-12 16:22阅读

    今年西安首批新兵奔赴军营 高学历比例高于往年

    2017-09-11 09:35阅读

    追求教育理想创办理想学校——记大荔县洛滨中学校长敬昌宇

    2017-09-08 10:29阅读

    孤苦截瘫男子雨夜高烧 好村医深夜探访送温暖

    2017-09-06 19:19阅读

    汉阴19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

    2017-09-05 17: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