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临渭区桥南镇“九变”模式助推精准扶贫

2017-09-19 08:46  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贾彦文种艳

清代尚九迁在象山雨霁(并序)中这样描述桥南之山:山在桥之南,远望峰头翠滴,苍烟虬树,如出云际。雨余,晴岚若洗,千峰竞秀,令人挹取不暇。

元翠开南巉,残虹过石桥,朝气浴爽气,树梢泛春潮。

离鸟排云急,孤烟坐湿遥,宫余思闭阁,辜负赤城标。

无独有偶,清·岳冠华对桥南也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勾勒:

象山峻壑好,引领望桥南。碧嶂凌空立,苍烟过雨含。

树深云出翠,岚重石如蓝。政暇堪双屐,琪花摘满篮。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写下著名诗句“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就地处秦岭北麓的桥南。据史料记载,黄巾起义、闯王起义等多次战乱,灾民曾避难于此,所以坊传此村有“天神护佑,留村于民”的说法,故名天留村。天留村毗邻航天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地处偏远山区的天留村人,围绕航天基地搞三产服务,在周围村率先富了起来。1995年后,随着航天基地总部迁至西安,村民劳务机会大幅减少,增收步伐几度停滞,贫困户比例逐年加大。面对现实状况和存在的各种压力,自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以来,在区镇两级多次教研形成共识:桥南镇尤其是天留村人不能拿着金碗没饭吃带领群众,以旅游扶贫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不仅让村庄美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也让贫困群众富起来,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就变”的新路子。天留村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5年的4000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6920元,增长了2920元,增速达到73%,较全市平均增速高出64.8个百分点。

天留村培植的“九变模式”

“资源”变“资产”桥南镇天留村科学制定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入股分红,实现利益联结、景区发展、农户受益。全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村民流转土地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提高流转效率,防止私下流转带来隐患,村上于2016年初,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将村集体组织内部有流转欲望的成员土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30年承包期限并5年进行一次提价的标准,统一流转到服务中心,再由服务中心与村内种植大户或者外来企业签订合同,进行流转。村上组建渭南谦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属村集体企业),与渭南铭瑞达商贸公司联合开发天留山车轱辘泉水资源,建设车轱辘泉矿物质水厂,让水资源成为村民的现实资产。

“资金”变“股金”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投入到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持有的股金,村集体按股比分享收益。同时,鼓励群众参与投资建设,引导村民将手中闲钱入股旅游开发,让村民从旅游区开发中受益。村集体企业谦信公司牵头成立股份公司,占股55%,其中水资源折股30%,村集体注资10万元占股5%,贫困户及部分村民集资入股20%,年底依据群众入股收益进行分红。村集体与渭南文旅公司联合开发景区观光车,由村集体企业筹集资金,村民自愿入股,每股2000元,25户村民入股49.5万元,让村民的闲置资金变成股金。

“农民”变“股民”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或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明确到户到人的扶贫类资金以及其他扶持资金,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济组织,增加村集体和贫困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已与区文旅公司、渭南市纽约纽约婚纱摄影公司流转土地400亩,建成150亩薰衣草种植基地,建成樱桃、花椒等杂果基地近500亩。同时,村上将17亩集体土地以40%的股份入股渭南文旅公司,开发建设渭南航天生态园游客服务中心。

“上山”变“上班”村上成立旅游服务管理公司,全村劳动力就业实行村级集体公司代理,通过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保障贫困劳动力的用工权益。目前景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劳动力21户23人,其中保洁12人,保安5人,电瓶车司机1人,其他服务从业人员5人,月工资1500元~2000元。天留景区的建筑、道路、园林等各项设施建设,优先招录贫困劳动力,吸收本村和周边贫困劳动力150余人,日均务工收入80元~l00元,使贫困群众变上山务农为就近上班。

“孤老”变“享老”高标准建设幸福院,对村中年老体弱、孤寡老人进行幸福托养、阳光托管,使老人不再孤独,子女能安心外出,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养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规划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让养老成为一种接近自然,体验美好生活的享受。有很多外地游客曾表示对这里的“生态养老”充满期待,希望自己年龄大了、退休了能在这里养老。

“荒塬”变“乐园”利用地理地形、山塬气候特点,开发百亩薰衣草庄园、樱桃采摘园,其中刘安永栽植的5亩樱桃园吸引大量游客采摘体验,高峰期日均收入3000元。未来规划建设占地96亩的国际标准化卡丁车赛道、200余亩的影视小镇、足球场、赛马场等,让贫瘠的山塬变成游客休闲娱乐的幸福家园。

“危房”变“客房”加快民居改造,让群众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群众利用民居改造,打造了一批休闲农家小院,目前已开业12家。其中杜雅玲开办的胖嫂农家乐,日收入500余元。收回村内17院8.5亩空余宅基地,作为村集体财产与渭南文旅景区运营公司联合开发建设特色民俗宾馆,占股55%,年底收益分红。将废旧小学作为集体资产出租于渭南三合农机科技公司,开发建成集咖啡、茶艺、简餐休憩于一体的“天留小院”,每年村集体收取租金6万元。

“泥路”变“财路”将进村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的羊肠小道改建为宽阔的水泥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高标准打造村子至桥南高速入口旅游观光大道,创建“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天留山森林公园——天留村——薰衣草庄园——辰曲——天留郡——胜景花都”路旅线路,让原来泥泞的山上小道变成带来滚滚财富的致富路。

“野草”变“金草”依托桥南镇巧娘草编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加采编培训,广泛宣传草编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积极开拓草编市场,让“非遗”作品与市场对接,“非遗”传承与贫困户脱贫攻坚对接。在景区内统一设置摊位向贫困户招租,引导贫困群众将山上野菜、家中农副产品做成佳肴供游客食用,让不起眼的“野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草”。

“九变”模式带来显著成效

天留村通过“九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虽然刚刚起步,但成效显著,2017年“五一”小长假开园试运营,仅“五一”和端午小长假就吸引游客10万余人,带来直接消费400万元,周末游客络绎不绝,日均接待5000余人。

村民致富热情日益高涨。搞开发前,部分村干部思想不解放,缺少干事创业谋发展的激情和思路,大部分村民还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人人争当贫困户的局面。2016年开始,在区镇两级全力支持下,依托航天园,开发天留山,向青山绿水要效益。短短一年时间,村民由原先的不理解变成了现在的完全拥护。村主任汤林告诉我们,刚起步阶段,为了流转土地,需要一家一户做工作,现在则是群众自己找上门来;当初,群众担心不能见效而不愿意改造民居,现如今,看到一部分人通过民宿改造尝到了甜头,村民们都争先恐后“要改造”;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自觉自愿报名进行劳务培训,村上的年轻人也明显增多了。

旅游富民增收日益凸显。通过成立村集体企业、引进工商资本、组建村级劳务公司、发展民宿经济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村民“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如今,不含土地股权、宅基地、山林水股权等财产性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5年的4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6920元,增长2920元,增速达到73%,较全市平均增速高出64.8个百分点。而且,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及航天文化主题公园、休闲体育赛事场地、山间小木屋等配套项目的建成落地,大量富余劳动力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加之股权分红和务工收入,村民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攀升。自2016年开发天留山景区以来,村民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被改造成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置身其中,如入江南胜地;从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乡间小道步入宽阔的水泥马路;村内自来水、有线电视、路灯照明均已实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村民精神风貌逐渐向好,原先聚众赌博、闲谝、打架斗殴的现象销声匿迹。老百姓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逐一变为现实。目前,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养老保险适龄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村支书田整社介绍,今后,村民养老保险等个人缴纳的费用将由村集体承担。

党支部凝聚力日益增强。天留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出面做好土地流转前期准备工作,同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做好工商资本引入、风险防控等工作。村两委一班人走在先,干在前,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村上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镇党委书记张斌感慨的说,如今的天留村,已经形成了党支部“一声令下”,党员“一呼百应”,群众“一路相随”的良好氛围。

样板效应唤起冲天干劲

天留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其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益于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找准定位、共建共享,盘活资源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创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发展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发展集体经济是最终出路。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天留村从昔日穷乡僻壤到今天美丽乡村,从鲜为人知的到众口皆碑,从小山村到大景区,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好去处,特别是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也体现出“产业发展农民持股增收”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路径,使农民致富之路不仅快速而且长久,也为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有益的尝试。

——深化农村改革是根本动力。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就必须推行农村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和经营方式,最大限度缩短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时间。天留村的改革发展,尽管有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但主体依然是村两委的主动作为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事实说明,农村资源资产只要能激活和充分利用,就能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农村发展就一定能抢占新高地。

——政府主动作为是基本前提。壮大集体经济盘活资源资产需要资金、技术投入,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主动作为,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就能有效撬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有利于抢抓市场机遇,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发展。天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在区镇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介入,不仅盘活沉睡资源,也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捷径。

——尊重村情民意是首要原则。深入群众调查摸底,掌握实情,科学分析,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制定发展规划,实施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天留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逐步变为“金山银山”,正是顺应了群众的期盼、尊重村民意愿,从而激发出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基层战斗堡垒是根本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党的战斗力就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天留村的经验表明,只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和“主心骨”作用,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好,把党的温暖送到农家,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致富,就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宁陕紧盯脱贫任务 奋力冲刺年度目标

    2017-09-18 18:39阅读

    推进铜川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7-09-18 08:34阅读

    汉阴: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督查

    2017-09-15 17:39阅读

    让中医药文化沿“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2017-09-14 12:36阅读

    落实“五新”战略 实现追赶超越 全力推进“耀瓷小镇”建设 ——访黄堡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主任何建平

    2017-09-13 08:18阅读

    老人雨夜迷路 蜀黍助其返家

    2017-09-11 16:29阅读

    市质量强县考核组来石泉考察工作

    2017-09-08 19:1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