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亲问贫一家人——渭南市陇海中学“扶贫日”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毕云丹魏宝宝
适逢周四,一大早,80多岁的韩妈妈收拾好屋子,盼着远道而来的“亲人”。每周的这一天,是她最为开心的一天。假如哪个周四人没来,她会显得有些落寞,觉得日子似乎少了些什么。
邓叔叔也不例外,自从结上陇海中学这门“亲”,他的话渐渐多了,想法也多了。最近,他还跟包联老师学起了长笛。
他们是教师,他们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学校。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每周四,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空出一天时间,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出课堂,走向农村,走进学生背后的另一个阵地。因为贫困,让诸多看似没有交集的群体走到了一起。扶贫工作,恰似一根线,一头牵着贫困户,一头牵着包联单位。久而久之,无论是对贫困户还是帮扶人员,走近陌生的世界并相互认识,都是一种幸运。
8月10日,一个普通的周四,陇海中学全体教职工分成5队,来到故市镇白家村、三高村、杜王村、顾家村、牛家村探亲、问贫。一声亲切的称呼,一句关切的问候,一腔帮扶的热情,一段感人的故事。
镜头一村里来了一批教书先生
按照规定,陇海中学负责包联故市镇白家村、三高村、杜王村、顾家村、牛家村。这五个村分别坐落在临渭区故市镇东西南北不同方向,一圈下来,有185户贫困户都在帮扶范围。还好此时正值假期,老师们可以全身心投入。一旦开学,如何确保日常教学秩序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让帮扶工作不掉队、不拖延?这都需要校长张宏庆来统筹安排。
时间刻不容缓。学校先后召开脱贫攻坚精神学习传达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脱贫攻坚推动会等会议7次,集中学习中省文件会议精神,传达当前工作重点和面临形势,剖析包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帮扶具体措施。学校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做到教学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不误。
8月25日,在日历上一个并不起眼的日子,依然是那一批人,依然是上面的这5个村。唯一不同的是,此次下来,因为有了近两个月的接触和认识,彼此之间不再那么陌生,言语中多了些家长里短的烟火气。
镜头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韩妈,来,我给你洗洗吧!”包联的刘亚莉说。
“不啦!不啦!”老人家有点不好意思。
“韩妈,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刘亚莉给老人洗完头,又接着帮她擦起背。韩妈的眼有点湿润,嘴里直念叨:“好娃呢!好娃呢……”
刘亚莉口中的韩妈,家住杜王村,已逾80岁,长年守着精神受过刺激的儿子。每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几十年如一日。尽管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似乎提前被画上了句号,但韩妈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
每周刘亚莉来,韩妈就像迎接亲人一样,又是倒水又是拿凳子,热情地招呼。刘亚莉一边应着,一边找笤帚,房前院后扫了个彻底。扫完,又开始收拾起屋子来,规整规整农具,打扫打扫厨房。
与此同时,三高村周爷爷家,李飞、王青莉、史娜等老师已经进门,正好赶上年迈的周爷爷在厨房吃力的捞起发好的面团,准备蒸馒头。看到此,他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洗了手,来到厨房,揉面的揉面,生火的生火,整个厨房顿时热闹起来。
四十多分钟后,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了。“屋子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蒸馍,感觉像过年。这些娃都像我的娃。”周爷爷顺口说着。
白家村的曹妈妈一直有个心愿,给自己留张照片。几次走访后,包联老师尹海燕、郭瑜、吴小泉一行给曹妈妈送去了她的人物画像,老人很感动,双手颤巍巍抚摸着画像,眼里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好,好,好!”
镜头三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暑假以来,板北村佳佳奶奶一直有个心事。佳佳要去市里陇海中学读高中,佳佳奶奶操心:“到了学校没有人管怎么办?学费不够,生活费不够,能不能念完高中?”
一次走访入户中,她试着把心事说给了镇上包联干部王珊珊。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珊珊就把佳佳奶奶的心事说给了陇海中学校长张宏庆。
8月10日,张宏庆一行专程来到佳佳家中。15岁的佳佳个头不高,体格偏瘦。看到有陌生面孔来家里问她有关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她面部总挂着羞赧的浅浅的笑,并一一作答。一旁忙着招呼的奶奶说,佳佳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佳佳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她一人来看管。
等张宏庆和其余人坐定后,佳佳奶奶说起了自己心事。“政策我不懂,还想让娃好好学。”听到此,张宏庆笑着对老人说:“我现在把政策给你说清,你就不操心了。“
他说:“像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生,国家一年补助2500元,分春秋两季补发,一次发1250元,这是国家层面的补助。学校这块,每学期减免300元住宿费,饭卡每月打50元生活费,每学期补助一次学习用品。”
怕老人还有顾虑,他不忘再补上几句:“到了学校,会安排教师对佳佳进行一对一帮扶。包括心理、生活、学业、志向等方面。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孩子也可以找包联老师。如果将来考上大学,学校还会跟踪几年。”张宏庆还说学校有食堂,早上学生们吃饭书记陪着,中午他陪着,下午有负责校园安全的主任陪着。说到这,张宏庆对坐在奶奶旁边的佳佳说:“到校以后有什么困难你也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不用操心。有事你也可以直接找我,你找支笔把我电话记下来。”
“不让一个贫困生掉队,不让一位贫困生辍学”是陇海中学坚定不移的信念,学校希望通过微薄的力量,帮助建档立卡学生渡过难关。通过“扶学、扶志、扶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增添足够的勇气并促使他们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镜头四用我帮扶真心换你生活信心
8月的一天,三高村村委会办公室,邓叔叔为三高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艳与包联单位陇海中学屈长宁等教师的帮扶工作送来一封感谢信,再次激起了帮扶教师的帮扶热情。
他在信中写道:“7月27日,13时10分,天气非常热。李艳、长宁等一行来到我家,关心我,问长问短,我很感动,心中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好像亲人一样,对一个残疾人来说是最大的精神帮助……他们为了谁?”简单、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对帮扶工作的肯定,让人感动,也让人振奋。
一直以来,邓叔叔家中只有他一人,且腿部残疾。除了锅碗瓢盆偶尔发出声音,陪伴他最多的是清冷和孤独。年龄愈长,致使他常常独自哀叹,自怨自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尽管还有两亩冬枣,因为身体残疾,管理欠缺,收益一直不好。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的家里有了人来人往的身影,三高村第一书记李艳、镇包联干部王宝发,陇海中学包联教师屈长宁等。
了解邓叔叔的实际情况后,他们约定,要多一些的是关心与问候,时常走访,了解生活近况,联系种植能人帮助产业技术指导和销售,用每一次真心交谈唤起他对生活的自信心,让他自身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今年他的枣树取得了丰收,产量5000余斤。
最近一次入户中,邓叔叔向屈长宁道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我想学习吹笛子。”听到此,屈长宁满心欢喜的应下来,并给他买来长笛,一点点教了起来。瞬时间,邓叔叔的家里多了长笛的声音,尽管不是那么娴熟,但日子却多了几分生气。
镜头五扶贫路上有大爱
眼看着时间已进入9月,贫困户李叔叔家的闺女要去杜桥中学上高中。由于孩子身患疾病,需要母亲照顾起居饮食,要在校外租住。一大早,蒙蒙细雨中,陇海中学高二年级组安排好校内工作,组织刘麦玲、南宏伟、李鲜艳、闵兴龙、安响应5名教师,安排两辆车,帮家长和孩子把早前已经搬到渭南的生活学习用品搬往租住地。
随着学生陆续进入学校,学习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他们的帮扶任务更重了。说到帮扶工作,刘军告诉记者:“进入学校,大家统一着装,你不知道他们当中还有那么多学生经历着怎样的困难。”他还说,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安排一名帮扶教师,同时安排两次大家访活动。
他现在还清楚的记得,一次大家访活动中,王青莉老师帮扶的学生家长流着眼泪告诉她:“儿子说给100吃不饱。”戳心的泪水混杂着颤抖的声音,一次次把老师从课堂拉回现实。
他甚至还记得主任杨宝元走进一个有麻风病学生的家中,那份吃惊:“难以想象。”后来,杨宝元带着妻儿,给学生买来新衣,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深入到农村贫苦的家,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也难,教育的责任其实一点也不简单。”有老师在他的朋友圈这样写道。
此后,学校把举手报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改为学生私下到帮扶办公室报名。课堂上,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原来多了。帮扶工作也在点滴、细微间悄然变化。
今年暑期,几位建档立卡的同学考上大学后,几位老师仍不忘帮扶,给每个孩子送去拉杆箱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而8月30日,一声“报告”,一个帅气的小伙子走进了张宏庆的办公室。他是今年理科高三4班刚毕业的一位学生。“老师,感谢您对我三年的呵护,让我重拾自信,更加阳光向上。”当年中考他只考了323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在张宏庆的帮扶下,他变得自信刚强,更加勤奋,积极向上。2017年高考中,他以487高分考入一本院校。
今天来张宏庆办公室,他为了表达一份心意,他说:“老师,我就要离开了,感谢您的帮助,我用打工的钱给你买了本书《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愿您拥有一颗诗人的心,伴您度过诗一样的生活。”这一刻,张宏庆感觉自己职业幸福的大门突然敞开了。
他郑重的向张宏庆鞠了三个躬,转身说要去看看其他几位曾经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师。
“精准扶贫,让每个家庭都富裕起来,才能奠基学生未来发展,因此现阶段,精准扶贫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富裕的家庭,会让学生的成长更有底气,更有选择的余地;富裕的家庭,会让学生走出自卑,重树自信,让成长更有尊严……今天我们对贫困家庭的帮扶,明天就会让我们的职业更有成就,更有品位,更加幸福。近几日的扶贫,让我感动,镇村的召唤就是冲锋号,拔掉针管,奔往村组,如杨艳梅等老师挑灯夜战一通宵等。想着贫困的乡亲,勾起三十多年前艰苦的回忆,约起走进贫困,助力更多的人走向富裕,真诚帮扶,义不容辞,为了更好的生活奋起,我们的精神也会更富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回忆。”张宏庆曾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