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产业扶贫厚植脱贫根基——临渭区官底镇脱贫攻坚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白冰涛通讯员王秋萌
农民脱贫、生活富裕,关键在产业。产业扶贫正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临渭区官底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以“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脱贫困、奔小康”为主导思想,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千方百计扶持专业合作社、招引龙头企业,采取“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力拔穷根致富奔小康。
扣好第一粒扣子
官底镇与蒲城、富平、临潼、阎良四县(区)接壤,2017年度全镇精准扶贫对象共涉及18个村352户1023人,其中五保户49户51人,纯低保户261户809人。
“我们在工作一开始就突出一个‘实’字,程序很严格,一户不落、一人不落,确保所有贫困户都能全部纳入,确保纳入的都是真正的贫困户,先扣好第一粒扣子。”官底镇政府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副镇长张小峰说,早在2016年12月,镇上就完成了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摸排核实,做了第三方评估。在扶贫措施方面,镇上成立了“八个一批”政策宣讲团,发放“大礼包”,每个村走一遍,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让每户贫困户知晓各项扶贫政策、享受到该享受到的政策。
“在基础资料纠错方面,官底处在全区‘第一方阵’。”官底镇镇长高华说,数据不实是精准扶贫的大隐患,摸清底子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关键。
合作社带动作用凸显
“我看到客商已经开始订货了,1公斤红提6.4元左右,希望我家的也能卖个好价钱。”9月7日上午,郭进良在下邽镇双官路换喷头时了解到今年红提葡萄价格,想到自家5亩红提长势正好,心情大好。
郭进良是官底镇紫郭村人,家庭因病致贫。2015年,在村上成立的红向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他栽植了5亩红提。“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帮忙销售,还可以预支农资,解决了我的资金、技术和销售问题。”郭进良说,去年红提初次挂果,毛收入3万元,今年是葡萄正式挂果的第一年,品质变好、产量提高,致富信心更足了!
这是官底镇探索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该镇以紫郭为中心,重点扶持红向东专业合作社发展,对有能力发展的贫困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同时吸纳无耕种能力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在园区打工等形式参与进来。
目前,已有55户贫困户进入了红向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还长期雇工28人,其中紫郭村15人。
力争产业扶贫全覆盖
“中大现代葡萄园区”是官底镇引进的大型企业所建设的产业扶贫示范点。园区已流转贫困户土地30亩,固定贫困户劳动务工20余人,农忙时节周边务工贫困户可达100余人。土地流转每亩收入800元,务工人员每月收入1500元—2000元。
“滕头园林”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辐射姜家、紫郭、陌张、赵家、惠丰五个行政村,占地6000余亩,范围内所有贫困户都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无息贷款入股、园区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采取“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落实贫困户就业帮扶工作,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高华介绍,官底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在北郭村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目前村集体已注册成立了公司,完成了项目前期的选址规划,拿出了具体的产业扶贫方案,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基地的建成,辐射带动筱村、四县庙、简家村等150户贫困户参与经营,享受分红;支持庙王、上薛、名相三个村注册果菜产业发展公司,实行规模化经营;在保王、上薛、下薛、庙王四个村发展光伏产业;引导紫郭、赵家、陌张、陡庙、楼王五个村的贫困户加入红向东专业合作社;在筱村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产业。
当前,官底镇多元化、全覆盖的扶贫产业正在形成,贫困户有的流转土地有收益,有的有股份能分红,有的在园区务工挣钱……一步一步迈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