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县文化发展巧打特色牌
石油、煤炭、天然气,古堡、长城、无定河。横山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对面沟里流活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一首优美的民歌,把横山“游击队”的形象给定格了下来。横山老腰鼓,曾在延安给党中央领导拜过年,受到了毛主席的好评,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说书发祥于横山,一代宗师韩起祥把横山说书说到了党中央,张俊功的横山说书红遍了陕、甘、晋、蒙……2009年,横山说书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元的文化遗产给横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横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增添了活力。
节庆文化活动——
充实干群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县上每年元宵节举办一次大型文体活动,十里八乡的群众汇聚县城,秧歌汇演,大型灯会,书法、摄影、绘画展,彩门,电影,垒火塔,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节日期间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全县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焰火节、三届陕北民歌大赛、一届陕北说书大赛,推出了一大批横山特色文化人才,满足了干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了推动横山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横山县连续举办了三届摄影节,规模和影响在西北地区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参与,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外界了解横山的重要窗口。特别是今年9月份横山县举办的“波罗古堡文化旅游节”,其中的热气球表演、沙漠场地越野赛、大型摄影作品展、横山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闹红了波罗古堡,也为宣传波罗古堡、树立横山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有每年党岔镇举办的杏花节、石湾镇举办的公鸡会等文化活动,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为弘扬当地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文化精品工程——
催生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2007年,横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文化一张名片”的文化发展战略。近期召开的中共横山县委十六次全体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打造“一张报纸、一个网站、一个电视台、一面腰鼓、一首民歌、一场说书、一台大戏”的文化“七个一”精品工程。政策的延续与政府的大力支持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大批优秀节目和优秀人才走出了横山、走向了全国。央视3套“民歌中国”栏目以横山映象为主题制作了6期节目,向全国展示了横山的说书、民歌、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央视7套“乡土”栏目两次来到横山,以走进横山为主题制作了3期节目,展示了横山酒曲、说书、面祭等文艺节目和民俗活动。赵大地、李光明在全国青歌赛上大展风姿。
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为横山特色文化对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节(剧)目获得了各级奖励。《吉祥腰鼓》是横山近年来新创舞蹈节目,从它诞生以来,多次参加各级演出,获得了诸多荣誉,2007年,在文化部组织的群星奖评奖活动上,更是一举夺魁,捧回了舞蹈类一等奖。2010年,横山老腰鼓表演队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胶州秧歌节,横山老腰鼓因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横山老腰鼓在安徽蚌埠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上获得了好评,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暨第二届社区文化节上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横山老腰鼓对外交流逐步扩大了其在全国的影响,2011年,横山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秧歌(老腰鼓)之乡”。另外,《马家婚事》《心系白岔峁》《好亲家》《清洁工》等一批优秀小戏小品在农民戏剧节和农民艺术节上获得最高奖;吴拙世创作的《我叫二狗娃》、叶振国创作的《实想你》在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中分别获得了新创民歌一、三等奖。在我省举办的两届陕北民歌大赛中推出两批“十大陕北民歌手”,横山籍歌手占有7席;两届陕西说书大赛中推出两批“十大陕北说书艺人”,横山有7人获此殊荣。
新兴文化产业——
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横山坚持一手抓传统的文化产业,一手抓新兴文化产业,在建设中求突破、在市场中求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歌舞娱乐、文化娱乐、营业性演出、曲艺演出、文化传媒等文化产业在精品文化工程的推动下,朝气勃勃地走向健康发展之路。乘着横山县三大园区建设的东风,创意文化产业也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文化消费在城乡干部中的消费比例逐年提高。根据2011年上半年统计,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6000万元。
横山县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组建了横山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社会文化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同时,通过改革把经营性文化事业推向市场,增添了文化市场的活力。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横山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1年,波罗古堡恢复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400万元,完成了波罗古堡文物保护规划和波罗古堡保护利用方案设计的审批工作。波罗古堡旅游专线共6.8公里建成投用,堡内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恢复了主街道部分古建筑,梁家大院、北城墙、南瓮城等标段已进入实质性施工。
公益性文化事业——
迅速覆盖城乡
近年来,横山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干部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渐趋完善。总投资7300万元的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2年可投入使用。大楼建成后可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文物展览、民俗展览、大型会议、大型演出等各项服务。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6个、乡镇文体广场1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13个、农家书屋167个,为42个村配送了秧歌服装器材,在53个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覆盖城乡,干部群众的文化娱乐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
记者马蕊报道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