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生到首席技师——记长岭电气公司高级技师彭永利
今年46岁的彭永利是长岭电气公司一名普通装配钳工,30年来他潜心钻研技艺,实现了从一名初中生到全省首席技师的转变,累计革新技术30余项,为公司创值近300万元。
初冬时节,在轰鸣飞转的机器旁,彭永利身着沾满油污的蓝色工作服,额头挂满汗珠,正在专心致志地调试机器,那布满厚趼的双手,印记着自己从一名初中生跻身“首席技师”的成长经历。
1981年,初中毕业的彭永利走进长岭电气公司,当上了一名普通装配钳工。在文化低、基础差的情况下,为了给自己“充电”,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翻阅《机械工人》《机械制造》《高速加工技术》等专业知识刊物,从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鲜“营养”。
当时,他把装配班10多名工人都当成师傅,工作中坚持不懂就问、不会就练,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韧劲,经过多年磨砺,于2004年终于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
俗话说:车工怕车杆,钳工怕打眼。由于孔位误差不准超过0.1毫米,所以一般钳工对钻孔的位置精度难以掌握。
今年7月,公司销往韩国的10件基座被退回,原因是孔的误差超过0.3毫米,如不及时解决,公司将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彭永利接受技术攻关任务后,连续几个晚上没合眼,望着圆形基座一直苦思冥想:为什么在光滑的圆形材料上打孔误差会这么大?经过两个星期测量绘图、30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出一种“自制钻模”,将圆形基座固定在模具上进行钻眼,这样既消除了误差,又确保了质量。
作为技术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刻苦钻研,先后解决了公司装配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其技术革新成果均被正式采用,编入正式的技术文件。
在每一道技术难题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彭永利技术革新的金点子!
彭永利所在的班组,承担着公司某系列产品传动系统的装配与调试任务。由于该产品结构复杂,生产装配调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技术难度,特别是减速箱的漏油问题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十几年来经过多次改进,效果仍不理想。减速箱漏油一旦发生在特定时段,后果将非常严重。面对越来越多的生产和产品返修任务,彭永利凭着一股钻劲,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慎思明辨、认真分析,提出了改进产品内部结构、增加回油系统、改善装配工艺的构想。经过反复试验,彻底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提高了整机的质量与可靠性,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12000多元。
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正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技术攻关活动中,一个个困扰生产的难题,在彭永利手中迎刃而解,他的革新成果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自己先后被信息产业部授予“信息产业技术能手”称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企业生产技术攻关带头人”等称号。
采访结束时,记者翻开了彭永利的工作笔记,映入眼帘的是一页页新的工作计划,上面记录了七项将要展开的技术攻关项目……
石翼 范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