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山川工程建设何去何从
退耕还林(草)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收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构想。十多年来,笔者通过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青海、内蒙等地的调研,发现盲目退耕、规划不合理、与产业开发没有结合起来、产权未到户、干部与农民争兑现、种苗费与管护费标准不合理、封山禁牧不到位等诸多政策及执行方面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1.逐村、逐组规划。要摸清一个村特别是一个组的总面积,除过公路、河道、山崖、建筑、村庄等不可利用面积,再逐户登记水地、旱平地、坝地、梯田、界地、塬地等占有面积,看是否达到人均占有基本农田标准,若不足要留足预整理土地面积,然后统计退耕地有多少,荒山荒坡有多少,哪一块是哪些户,他们希望上什么树种或草种。这些底子摸清后与乡(镇)和县上的产业开发比照再召集农民商定所上树(草)种类,确定后要根据一个乡(镇)的整体情况确定分年度实施步骤。在这个规划中一定要考虑一个村或几个村相对上一个经济林树种或草种,以便形成产业开发规模。
2.一定要把退耕还林(草)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这是退耕还林(草)政策中国家和农民间的一对矛盾,要使退耕还林(草)政策结束后稳得住、不滑坡,必须把退耕还林(草)与农民致富产业开发相结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畜牧业、棚栽业、林果业、蚕桑业、加工业等确保在8年内形成规模,见到效益。
3.调整已实施且可平整农田的兑现面积。有的村组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5分,但兑现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平整成农田。为保证人均占有基本农田亩数,各乡镇要摸清底子,统一规划,报中、省变更,把兑现面积调整出去。变更后的地块要及时平整为农田,确保人均农田不少到2.5亩。只要人均占有农田达到2.5亩,退耕还林结束后才一定能不反弹,稳得住,富起来。安塞县每年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新整农田,就是很好的典型。
4.把退耕还林(草)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近年来,西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乡村道路不畅,人均基本农田少,饮水困难,用电难,有的地方还看不上有线电视,不通电话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看起来与退耕还林(草)无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八年之后的稳定,所以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把退耕还林(草)与其它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现在直接面对农村和农民的项目很多,如移民搬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等,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这些项目和退耕还林(草)相结合起来安排,确保八年之后农民房前屋后有地种,腰包有钱花,实现“四通”即,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
6.荒山封育和管护要给误工补助。
7.草地兑现结束后要还林。现有政策对草地兑现结束后怎么办没有规定,种草以兑现两年为宜,两年后不平整农田的一定要还林,再按所上林木种类兑现。
(安塞县真武洞镇人民政府张思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