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陈忠实(2)
大器晚成一部巨著
假如把张艺谋的长相当作典型的“兵马俑”型,那么,陈忠实的长相就是标准的“关中汉”了。认识陈忠实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属于年轻时就很成熟,老了更显得沧桑的那种。脸部表情凝固、棱角分明,额头皱纹密布,沟壑纵横,一看就知是饱经风霜、历尽坎坷。尤其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看透人的内心世界。
1993年6月,陈忠实历时数十载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中国文坛的轰动,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秦腔、电影等多种文艺表演形式,受到广泛好评。从而使古城西安东城的白鹿原成为一个文学的意象和人们观光、向往的地方。一些民办大学纷纷落户于此,不少农家乐因此走红。就连陕西电视台的栏目方言剧《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和西安电视台“35剧场”的《西安故事》摄制剧组,也将白鹿原及狄寨原一带作为主要拍摄基地。从而使更多的人通过电视短剧了解了关中的风土人情。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伟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剧情: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演变。在读者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厚重、其分量、其艺术成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甸甸”。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陈忠实曾长期在基层工作,花很多时间和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生活积累丰富,创作体验扎实,文字功力不凡。在《白鹿原》里,作者大量使用关中方言,为关中方言的挖掘梳理、规范应用、精确甄别方言和生僻字的考证、注释、运用等做了大量艰苦、有效的工作,为关中方言和汉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