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问林业:国土增绿农民增收
2011年,我省林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全省林业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开展植树造林、林业产业、林业改革、生态保护等,并把“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造林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扩大规模与巩固成果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林业工作中,在国土绿化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民的腰包鼓了,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了,森林资源也更加丰富安全了。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的实施,让我省的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达到41.42%,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生态陕西、绿色陕西正在变为现实。
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
陕西变绿了,陕西变美了,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延安到榆林,处处林草覆盖;关中平原林果飘香;陕南秦巴山区绿色掩映,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据陕西省气象局遥感中心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表明:2000年~2011年,全省林草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大幅增加,并且结构好转,中高植被覆盖度所占面积呈上升趋势。
2000年全省林草植被覆盖度为56.48%,到2011年增加至69.24%,年均增加1.16%。其中陕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最为显著,由2000年的27.62%上升至2011年的48.60%,年均增加1.91%。在全省十个地级市范围内,延安市和榆林市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最为显著,延安市增加了21.7%,榆林市增加了20.34%。
自2000年以来,我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平均每年完成造林500多万亩,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9552.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842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0.92%增长到现在的37.26%。通过退耕还林,我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陕北地区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分布于黄龙山、桥山、关山、秦岭、巴山五大林区。影像图中显示2000年的浅绿色大部分已变为2009年的深绿色,高覆盖度植被范围明显扩大。
千里绿色长廊扮靓陕西
造林绿化是林业的根本任务,改善人居环境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把造林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此,我省连续多年实施重点区域绿化,把高山远山造林与人口密集区绿化统筹安排,围绕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村镇周围等绿化,大力推进身边增绿。
2011年我省重点区域绿化不断深入,共栽植苗木3281万株,完成三化一片林建设208个村,实施千里绿色长廊5521公里,几大重点板块绿化进展较快。西安市大水大绿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关中环线绿化效果迅速显现,渭南市南塬绿化基本完成,安康市完成汉江绿化2.27万亩,榆林市完成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15.8万亩,宝鸡市完成陕西西大门道路、水系绿化。
今年,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千里绿色长廊的意见》,各地迅速贯彻落实,纷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文件,都把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作为今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提早部署,加大扶持,有力推进,已完成绿化任务5521公里,折合绿化面积127.86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13.4%。京昆、连霍、福银、青银和青兰五条高速公路陕西段绿化全部完成,对进一步提升陕西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
为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林改目标,我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推进集体林权流转,扶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支持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和其他林业产业。目前,已有宁陕、富县等25个县区建成了产权交易市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进展顺利,林权抵押贷款逐步推进,贷款额累计达到11亿多元。
山青了、水秀了、农民也富裕了。到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8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000元。届时,农民会在生态陕西、绿色陕西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干杂果经济林带来“绿”与“富”
除了绿色版图不断扩张,山川越来越秀美之外,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推进重点区域绿化等措施,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绿色离人群也越来越近了,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据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介绍,全省核桃等五大干杂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了1700万亩,年产值超过45亿元。花椒、核桃基地面积和产量、产值分列全国第一、二位。干杂果经济林已成为全省广大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森林旅游实现收入4.6亿元,全年林业总产值达到322.4亿元。
我省已将干杂果经济林列入促进农民增收的七大工程,并出台了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新建核桃标准园、改造核桃低产园及良种繁育基地和采穗圃给予补助。省林业厅还与省农业银行签订了300亿元的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各级林业部门把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与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干杂果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为促进干杂果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我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力争使每个村都有3至5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明白人”。据统计,各级林业部门每年组织近百次技术培训会(班),年培训核桃等干果经济林技术能手3.5万人次。
我省还充分发挥国有苗圃和采穗圃的骨干作用,繁育优良品种,向基地建设提供符合建园标准的优质壮苗。目前,我省已建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繁育基地近70处,采穗圃60多处,其中建设核桃繁育基地65处,采穗圃54处,完成育苗5000多万株。今年,省林业厅在武功扶持建设了核桃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已完成良种育苗5400亩。同时切实加强苗木市场监管,确保提供良种壮苗,切实保障林农利益。
陕西农村报记者孙兴利 付陆炼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