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与民沟通:打开天窗说亮话
近日,由于工作的原因,记者跑了很多基层乡镇,屡屡听到乡镇领导诉苦:“现在农民大小事情都靠政府,自己却不想办法解决。”
在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职能由指令型转化为服务型。在延安地区,石油当算一枝独秀,也就形成了“富财政、穷百姓”怪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农民发展养殖、种植、大棚等产业,可是农民把政府的服务功能误认为是“保姆”功能,应该大小包揽。
在一个乡镇,记者了解得知,镇政府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欠账为农民解决饮水问题,只让农民投工挖开进户的渠道,铺设管道,可是农民宁可躺在墙底下晒太阳,也不愿劳动。他们认为政府有的是钱,给农民通自来水是应该的,因为政府就是农民的“父母官”。一个乡镇领导告诉记者,他刚到乡镇工作时,怕领导下乡检查,每年出钱修剪公路边的果树,乡镇干部每天早上吃过早点就赶到果园,中午由单位送饭,晚上才回到政府。帮助果农修剪树木,农民却站在地头,指手画脚,哪个该剪,哪个不该剪,如果第二年苹果产量高了,无话可说,万一减产,农民就找乡镇政府的麻烦。他到任后,看不惯这种现象,冒着宁可让领导批评的风险,让干部动员,技术员指导果农自己修剪。
还有一位乡镇领导说,有一年冬季,大风把大棚上面盖的草帘子吹落,农民看见后,自己嫌冷,不主动去重新盖上,而是给乡镇领导打电话,问草帘子吹落了咋办。现在延安扶持农民发展产业的力度非常大,为思富、想富、盼富的农民开拓了致富的渠道。一位农民朋友告诉记者,他们村发展大棚产业,大部分群众积极响应,勤于管理,每年都有很高的收入。可还是有一部分群众认为,反正地、材料等都是政府出钱,不要白不要,几年后万一不行,大棚架子还能卖钱。
记者在乡镇政府领导办公室,经常会碰到前来申请救济的群众,原因多种多样:家人住院,孩子上学,维修房屋等等。
发展产业,农民致富,主体应该是农民,而不是政府,政府是服务,不是大小包揽,农民自己是内因,政府只是引导、扶持。农民和政府,都应正确定位,各自归位。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