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免费体验高价卖器械 卫生部门:属非法行医
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在某个角落看到打着×××健康体验馆的招牌,门外围着一群排着队的老年人,看上去十分神秘……
连日来,不少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对这种体验馆表示怀疑,更有人质疑:“就这么热心做好事?他们拿啥赚钱?肯定是骗人的。”对于读者的疑问,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门庭若市
体验馆内一天接待五六百人
9月17日11时许,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青年路上的一家健康体验馆。此时,外面已有几十位老人排着队探头向体验馆内张望,里面一扇门紧紧关闭,偶尔可以听到里面传出来的一阵阵掌声。
记者以体验者的身份也加入到了老人们的队伍之中,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小李跟记者进行了一番攀谈。记者表示,自己在附近开会路过这里感觉好奇,就想过来看看。
小李向记者介绍,健康仪器售价15000元,体积小、方便携带,能治疗的范围也非常广,“像失眠、肠胃不好、瘊子都可以治。”小李说,他们免费体验靠的就是口碑,一人带一人的宣传,每天能接待五六百人,“上午老年人居多,到了下午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年轻人过来。”正聊着,体验馆的门打开了,门里面一排老人鱼贯而出,而外面排队的老人也顺势向里面拥进去,跟抢东西似的。小李向记者表示,如果需要体验,可以给记者安排位子。
记者体验
随后,记者走进了体验馆内,这是一个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房间内一个讲台边放了一个黑板,地下安置着一排排的座位,进门处有一个小吧台,摆放着几台机器,一根根线连接着每张座位上的垫子。房内四周的墙上挂着各类用以宣传的感谢信以及接受体验“治疗”疾病的成果表。
一位女性“老师”小崔笑着跟每一位相熟的老人打着招呼。老人们也热心地回应着小崔,坐在记者身边的老人还大声地跟相熟的老人招呼,“下次把咱们院子里的老人都带来。”之后又不停地告诉记者,这些仪器效果不错,“你们年轻人坐不住,买一台放家里最合适,我就准备给我儿子买一个。”
随后体验正式开始,小崔带着老人们先喊起统一的口号:“你好,我好,大家好,耶!”伴随着这段口号还有一套手势,老人对此显得都十分熟悉,做的过程中满脸笑意。
小崔发现面孔陌生的记者,走过来和记者进行了一番交流,为了证明“治疗”已开始,小崔拿出一个长约1米的小棒,记者触摸后小棒立即变亮。“这就是你身体通着电,你坐在连接我们仪器的坐垫上,你身上就形成一道磁场,浑身上下都通了电,这个时候就是在净化你的血液。”结束后,小崔告诉记者,年轻人血液杂质少,效果会比较明显,做上3-5次,就会发现身体逐渐有变化。
卫生部门
非法行医行为将打击
记者随后从陕西省卫生厅了解到,2012年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查处取缔非法医疗器械体验店和非法医学美容的行动,依据《卫生部关于对使用医疗器械开展理疗活动有关定性问题的批复》(卫医发〔2004〕373号),“理疗”属于诊疗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否则为非法行医。
省卫生厅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有不少医疗器械销售店持有工商部门和药监部门的许可证,除了销售医疗器械外,还打着体验的“幌子”非法给市民治病。“像有些体验店不具备从医资质,却为你做检查,说你得了什么病,然后不打针不吃药,只用接受他们的仪器治疗,这显然是非法行医,卫生部门肯定要打击。”工作人员说。
业内人士
1成靠疗效,9成靠忽悠
究竟这些健康仪器是否有这么神奇的疗效呢?多年从事医疗器械、保健品行业的老李呵呵一笑告诉记者:“这类体验馆的盈利模式都是靠销售仪器和保健产品,至于效果嘛,1成靠疗效,9成靠忽悠。”
“辅助治疗的效果肯定是有的,但不会那么神奇,难免业务人员会夸大其词。”老李说,通常这类仪器都是属于医疗器械,对疾病只能辅助治疗。使用医疗器械开始可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有人就误以为“疗效神奇”,对医疗器械治愈疾病深信不疑,甚至赶紧购买产品,却不知道这种效果很多会呈曲线递减。一段时间后,效果就不再明显了。另外,每一种医疗器械都有自己的专治属性,对一些病症是有辅助疗效,但这种改善功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
同时老李更是自曝行业内幕称:“这种行业是暴利,类似仪器的成本价更是低得可怜。”老李告诉记者一个原则,“通常保健仪器的成本价最多不会超过售价的10%—15%,而保健品(指食品)的成本价绝不会超过20块钱。”老李说,更多的时候,一瓶3-5元钱的保健品,卖出上千元的价位都毫不出奇。
老李说,保健仪器的货源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像国内的一般都是从沿海城市进货,福建、厦门这些地方我都去进过货。”而另一个比较出名的货源地则是广州火车站附近的港东保健品市场,“在那里,全国市面上能见到的各类保健仪器几乎都可以找得到。”老李透露。
心理专家
子女要多关心老人
海尔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阳说,这种长时间一遍又一遍喊口号、拍手的模式能够给体验者一种心理暗示。销售人员采用投老人所好,利用老年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缘故急于保健的心理,采取针对性宣传,夸大产品功效,并且事先设置很多“托儿”,进行所谓的案例验证,让老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从众心理。其次,大多数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社会支持度较弱,销售人员便利用这点营造舒适氛围,比如:“喊口号、唱歌”,让老年人喜欢这种环境,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弱化戒备心,久而久之,老年人便会因为喜欢这种氛围而信任组织者,大打亲情牌,加以适当的暗示和手段,老年人往往容易被误导,上当受骗。
贾阳建议:子女应经常将相关报道给父母看;同时多关心老人,子女应没事多陪陪老人,当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时候,受骗的几率就变得更低了;此外,老人遇事应当找人商量;最后家里不要多放现金,都存到银行,当遇到这种要大笔支付的情况发生时,多一道手续,上当受骗的几率就会减低很多。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