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经济彰显大西安经济活力(6)
专家支招
西安“月光经济”发展
既要有特色更需多元化
有专家受访时表示,从月光经济的角度而言,要把夜间城市人流有效转化为“商流”,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针对夜间消费这块增量,要加大商业结构调整力度,开辟适合夜间消费的轻餐饮、风味小吃,开辟特色市集等。”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张涛受访时认为,夜间消费毕竟有其自身特点,比如以年轻客群为主,餐饮、娱乐、休闲的消费诉求大于购物消费诉求、冲动型消费特征较为明显等。目前,西安市范围内的永兴坊、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小寨赛格、曲江银泰等地带,通过商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主题较为鲜明的特色市集,它们有望分享西安地铁公交延长运营时间、夜间消费趋旺这一商机的“头啖汤”。
月光经济是人气经济。西安如何才能更好地聚集月光经济的人气?对此,张涛认为当先需要“找特色”。“眼下,市民群体的消费能力普遍提升,消费观念也随之有了质的提高。尤其是对于较高收入、较为年轻的消费群体而言,消费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张涛指出,夜间消费的不少主体,不仅关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这样的“硬件”,更关注环境、品位和氛围等“软件”。“一些音乐剧、话剧及高端餐饮消费之所以宾客盈门、一票难求,其核心就在于特色鲜明、知名度、美誉度极高,从而吸引消费者趋之若鹜。”因此,精心设计、规划并打造出具有大西安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所、品牌和项目,是我市月光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唐文化是西安文化的灵魂和符号。依托唐文化在华清宫夜间上演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是对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一次创新,也借此成为西安特色月光经济的典型代表。”
此外,张涛还建议西安月光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于“追高求洋”。在紧扣“现代化、时尚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月光经济是服务大众的全民经济,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更多市民的消费热情。从一座包罗万象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角度而言,在精心打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品月光经济场所、项目的同时,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夜市、大排档,甚至地摊也不可或缺,应该容许它们在城市月光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接地气的市井文化更能贴近百姓,也更能凸显人文价值和地方特色。管理得法,大众品牌也可成为西安月光经济发展的名片之一。”
本版稿件由记者刘宁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翟小雪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