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浇开脱贫致富花 ——市人社局包联耀州区关庄镇麻子村工作侧记
编者按:脱贫攻坚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是政治活、责任活、良心活。部门包联贫困村,是帮助贫困村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市人社局从实际出发,突出“务实精准”,将包村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基础先行,精准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精准施策,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路径,实现了麻子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群众的稳定增收。因此,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心声,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制约生产生活发展的急事难事。在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帮助群众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避免跟风而上,谨防供销失衡。本报今日刊发市人社局包联麻子村开展脱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其他部门有所启迪。
“一块块小菜地种着西红柿、黄瓜、豆子、甘蓝、葡萄。三五成群的人们,有的除草,有的浇水,有的施肥……”这是麻子村QQ农场当下的一番农忙景象。随着QQ农场的投入运营,麻子村的群众又多了一条增收渠道,也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片回归自然、体验农耕生活的好去处。
关庄镇麻子村位于耀州区西北9公里,全村3个村民小组,203户,1008人,耕地1943亩,其中苹果1118亩,挂果面积5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08人,为省级贫困村。
“要包抓好一个村,就要从村子的历史和风俗民情入手,这样才能办好村里的事。”
2015年市人社局包抓麻子村以来,将包村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研究,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工作初始,驻村工作队从麻子村的历史、村情民俗入手,解剖麻雀,深入了解这里的百姓、这里的一方水土,期间共撰写调研报告4篇。去年以来,全局上下深入走访调研29次,与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户一策制定脱贫措施,定期回访慰问,开展帮扶活动,切实拉近了党群干群的距离。在包村工作中,市人社局坚持群策群力,定期组织召开全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及各类座谈会20余次,与群众一起为麻子村号脉会诊,开方抓药,制定出了“基础先行,移民搬迁,三产融合,保障兜底”的帮扶思路。
“一个脱了贫的村子,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整洁的村容村貌。”
市人社局按照道路硬化、整村点亮、安全饮水、绿化美化、移民搬迁同步实施的思路,开展了整村基础设施脱贫帮扶工作。一是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从前,麻子村吃水浇地要到7、8公里外的村子去拉,费人又费钱,成为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市人社局争取项目资金93万元,建成了井房、井泵、水塔及管网,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和灌溉问题。如今,群众亲切地把这口井称为“党恩井”。二是解决出行难题。争取交通、发改项目支持,筹措资金72万元,实施了村内7条道路硬化和1公里水渠建设,让村民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村内污水横流的生活状况。三是解决村容村貌问题。争取财政“一事一议”资金4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扩宽1.2公里道路,修葺水渠1公里,绿化美化2公里,生产路绿化1.2公里。又争取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安装景观路灯30盏,设立了麻子村交通指示牌,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问题。四是解决群众居住问题。驻村工作队将村上收入在贫困线附近且没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群众一并与危房贫困户进行了统计上报,目前麻子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已开工建设。
“脱贫产业的选择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别化’发展之路。”
寻找新产业,实现产业脱贫。市人社局专门组织村干部和贫困户赴咸阳市中小产业孵化基地、西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山东农业示范基地、东阿阿胶集团进行学习考察,拓宽了致富思路。经过多方论证,在农业、扶贫、财政、就业等部门的指导下,创建了“铜川市祥福扶贫产业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基地分设生态养殖、绿色饲料种植、新品苹果种植、高科技农产品种植、产品加工、全驴宴、采摘园、农家运动场、家庭农场9个功能区。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即由公司负责投资建设产业基地、日常管理、商品宣传、联系销路,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为贫困户担保贷款、计算股份、产品加工,贫困户以土地或现金入股、参与分红和劳动就业的方式实现增收。基地一期项目于去年5月投入运营,带动麻子村30户贫困户65人实现就业创业,并带动关庄镇110户贫困户262人参与创业,2016年实现养驴现金分红户均3000元,土地入股分红户均6000元,产业工人工资人均1.8万元,麻子村3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收入脱贫。目前,基地二期项目祥福生态庄园已于5月1日投入运营,游客可在麻子村充分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同时,贫困户也将通过入股分红、农场管护、庄园打工进一步提高收入,确保脱贫成果得到巩固。
领办合作社,走共同富裕路。村主任安武明成立了“祥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祥泰果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全村贫困户纳入其中。合作社与企业、培训机构、用工单位深度合作,为贫困户就业增收保驾护航。目前,已通过合作社组建了麻子村家政服务队,已安排2个接受培训的贫困户为村上10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开创了以贫助贫的新模式。
技能培训,授之以渔。按照村民代表及果业专家的建议,市人社局为麻子村组织了50人的果业技术培训,培训分10次,贯穿全年。目前,已发放培训教材100册,果树修剪工具50套,并以训带工,完成了200亩果业示范园的果树换头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果品质量,提高了果农收入。市就业局还邀请巾帼家政公司,开展了一期50人的家政服务培训,已签订劳务协议22份。
“扶贫要扶志,除了物质上的帮助,精神文化上的供给不可或缺。”
2015年,在市人社局的帮助下,争取95万项目资金,完成了麻子村两委会阵地和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广场上醒目的“锦源麻子”标识、动人的麻子村传说、广播中悠扬的歌声和广场上欢闹的孩童,让人感受到了麻子村的勃勃生机。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联系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等单位,在麻子村开展了3场走基层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联系社会各界给村上农家书屋捐赠图书2000册。如今的农家书屋不仅是麻子村群众的“文化氧吧”,更是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知识宝库”。
“我们承诺,脱贫路上不让任何一位老乡掉队。”
市人社局主动承担了8户特困户1万余元的农保与合疗参保费用,共发放慰问金1.3万元,又为8户特困家庭中的残疾人、在校学生发放帮扶补助金3.15万元;安排11户贫困户从事保洁、水井管护等工作,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14.42万元;帮助1户特困户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帮助1户特困户大学生联系了暑假见习;协调民政局为6户特困户办理了困难补助;争取幸福院项目建设资金13万,建成了麻子村孤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去年冬季,为8户特困户发放过冬供暖煤15吨。
目前,麻子村全部贫困户已经实现了收入脱贫,最高的家庭年人均收入20220元,最低的3533元。2017年,在增收产业的发展带动下,麻子村群众的收入将会进一步提高,脱贫致富不再是麻子人的梦想。(通讯员 种田/文 本报记者 郝萌/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