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文旅融合让古寺庙“活”起来
高新融媒记者 李聪迎
2019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高新区化羊庙东岳献殿入选。至此,这座地处秦岭的千年古刹再次吸引了公众视线。
托管12个镇街后,西安高新区拥有更为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些独有的文化资源,发展独具高新特色的文旅产业,是摆在高新区面前的新课题。
传承历史文脉 讲好“历史+文旅”的故事
秦岭七十二峪,每一个山谷,都是一个故事。矗立在庞光街道化羊峪口的化羊庙,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化羊庙最早修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历经七次重修。即便在今天,这里仍然是一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其中,东岳献殿是现存的主要古建筑,呈现元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殿前还矗有元代石碑一通,记载了其修建过程。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羊庙传承下来的不仅是古建筑,更有其积淀千年形成的深厚历史与文化资源。
化羊峪最早叫鄠阳峪,之所以变身化羊峪,有三个神奇的传说:一说,一个小牧童的羊被豺狼吃了,不知如何是好,坐在山坡上哭起来,一位神仙施法将山上的石头化成了一只只羊,帮他凑齐了羊数;二说,两位祖师在山中下棋,一个放羊娃观战时吃了祖师盘中鲜桃,回去后发现羊都变成了石头,回到家中发现已过去百年;三说,有个叫黄初平的牧童,在山中放羊时撞见一位道士讲经,听经入迷,听完后再去找羊,却见羊都化成了石头,他回不去,便跟着道人云游天下了……除此以外,历史上与化羊庙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故事,都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价值。
2019年12月16日,高新区召开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会,发布《西安高新区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从五个方面对做好文旅产业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制定了独具高新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思路。方案提出,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将重点结合人文、历史等景点,挖掘辖区文化旅游资源富矿,高标准做好文物保护,设计打造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做好“历史+文旅”这篇文章,讲好高新历史文化故事。
化羊庙位于秦岭北麓化羊峪口,距关中环线不远,处于高新区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新产业的南闲区域,具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目前,化羊庙的保护、管理、使用计划已提上日程。维修保护化羊庙献殿、头天门、戏楼,整治文物周边环境,加强化羊庙文物建筑、历史沿革研究工作等一系列措施,将加大对化羊庙的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挖掘民俗文化 焕发古寺庙的新活力
说到化羊庙,不得不提化羊庙会。化羊庙会是鄠邑最大的民间盛会,也是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庙会之一。过庙会、听大戏,这里有乡亲们聚会的热闹;上供进香、祈福念经,这里也有传统祭祀的虔诚……无一不是关中庙会的浓浓风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化羊庙会也被融入新的元素。文旅健康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庙会期间的诸多民俗,对研究关中民俗心理、民俗文化、宗教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民俗文化,也是发展文旅融合的一个抓手。高新区将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加强关中文化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沉睡千年的古寺庙真正“活”起来。
对于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高新区已经迈出实践的步伐。2019年春节,高新区将托管区域内灵沼街道冯村的社火表演,搬到了嘉会坊,浓浓的年味儿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惊喜不已。历史悠久的社火表演在与国际化的嘉会坊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一时间,对于社火文化的追寻成了热度话题,相关的文创小物也备受追捧。
无论是千年庙会,还是传统社火,古老而厚重的民俗文化,正在成为推动高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独具特色的交流名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