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之我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统计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才能调动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呢?现将自己的几点肤浅的想法谈出来与广大同行一道相互交流,在教学中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给一年级上统计课时,首先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苹果、梨、桃子、香蕉,接着抽学生数一数图上的水果分别有多少个,然后将自己得到的数据填写在事先制作好的统计表中,学生很快就能将有关数据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给三年级上统计课时,我用软尺测量了4名学生的身高,他们分别是90厘米,95厘米,105厘米,110厘米。在测量时要求学生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接着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4名同学的身高情况。然后我用电子笔点击屏幕把竖向条形统计图旋转成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横放了,横向轴和纵向轴位置换了,但学生的身高数据没有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统计图有纵向条形统计图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据信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要求三年级学生为“红领巾气象站”做一周的气温记录,自制一份统计表,学生都能准确的把一周的气温情况填写在表内。这时,我因势利导,要求他们算出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我问:“要算平均气温,必须先算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必须先算出一周内气温的总和,然后再去除以天数,就是一周内的平均气温。”通过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们每个人都能正确的算出自己考试的平均成绩,他们都能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三、组织学生做一次商品销售调查,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将投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从“有所体验”、“经历”到“从事”。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合作与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做一次商品销售调查,了解部分文具的销售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商店第一季度销售奶粉量:一月180包,二月160包,三月140包。我要求学生先把了解到的数据信息填写在统计表内,再制成统计图,然后对照统计图做出简单的数据分析,并对文具店下一次进购奶粉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内在魅力。
略阳县乐素河镇石瓮子小学郑志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