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多了困难少了日子越来越好了———来自合阳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
本报记者王勇通讯员吉宏伟王晓丽
国庆中秋双节刚过,全国上下还沉浸在祥和欢乐的氛围中,地处渭北旱塬的合阳县的广大贫困群众也正深切感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和喜悦。
因为扶贫,王村镇北王村74岁的李成章在村口的恒丰源合作社里得到了一份打零工的差事,仅去年半年时间就挣了1万多元;因为扶贫,相隔几里之遥的北蔡村,1985年从河南逃难过来的张道顺开心地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幸福院,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五保户,对于如今的崭新生活,张道顺的幸福指数几近爆表;因为扶贫,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坊镇大伏六村,短短一年时间,先后获得投资100多万元,曾经出了名的“脏乱差”变成如今人人夸的“洁净美”……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历史欠账太多、发展基础薄弱……这些短板往往都是脱贫攻坚绕不开的“硬骨头”,如何啃而得法,彻底赶走贫穷和落后?当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在古莘大地吹响以后,合阳全县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决心,下绣花之功,拼洪荒之力,用智慧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实干加巧干黄土地长出金果果
干旱缺水,靠天吃饭,务工补贴,在合阳这个国定贫困县,这是很多农民群众曾经真实的生活写照。农村要发展,贫困群众要脱贫,对此,合阳县的决策者们思考良多:农民都有土地,长期以来靠土地生活靠土地收入,农民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要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就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当是重中之重。
为此,合阳县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选之策,精心制定了《“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逐年制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围绕整村推进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明确提出用今明两年时间新建村级产业扶贫示范园30个,镇级产业扶贫示范园20个,县级精准扶贫产业园6个。(下转第四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