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安康:新民风带出想富能富的志气

2017-10-11 13:16  安康日报  字号:T|T

新民风带出想富能富的志气

安康新风正气助脱贫勤劳致富拔穷根纪实

(记者 吴单 通讯员 阮山)前不久,在旬阳县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现场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提出,大规模、系列化广泛宣传安康经验,不仅要广为人知、学好用好,更要形成陕西扶贫扶志的最靓品牌。

为什么全省的会议放在安康召开,还号召全省学好用活安康扶贫扶志经验做法?这缘于安康探索扶贫先扶志,通过培育新民风增添脱贫动力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市在总结旬阳县开展道德评议、推进移风易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倡导全市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不到半年时间,新民风建设这项为贫困群众精神补钙的工程,已逐渐在安康大地落地生根。近日,记者走进部分县区镇村一线,感受脱贫攻坚的新温度,探寻扶贫扶志的安康模式。

移风易俗 引导向上向善的正气

往年,8月是升学宴的高峰期,升学宴一度成为互相攀比的平台,成了人情消费铺张浪费的场所,不仅背离了感恩的初衷,而且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今年,曾经盛行一时的升学宴陡然降温,原因就在于全市各级倡导新民风,集中办学礼,拒绝升学宴,狠刹歪风。

近日,记者在石泉县中池镇参加了一场倡导新民风,拒绝升学宴为主题的集体升学礼仪式。很多学生第一次向家长喊出了谢谢你,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你!当天,学生和家长们承诺,坚决拒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带头与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康的人情宴请之风日盛,甚至形成了大操大办、乱摆酒席的不良风气。生日、升学、搬家宴等各种宴席名目繁多,人情支出已成为很多家庭最大的开销,群众不堪重负。

为遏制人情风在不断蔓延,从根本上解决很多农民因人情支出致贫的问题,我市将新民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把村规民约作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有效抓手,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统称为一约四会。通过这些新民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社会风气。

不仅如此,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引导,破除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这些活动正以高速度在全市复制、推广,让困难群众既有获得感,也有参与感。

典型示范 鼓起摆脱贫困的勇气

提起石泉县饶峰镇的陈永兵,身边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真汉子。陈永兵幼时跌入火坑双手重度烧伤,长大后在山上砍柴又不幸被树枝戳瞎右眼。虽然身体残疾,陈永兵却靠着勤劳苦干,不光赡养着年迈的母亲,还将哥哥离世留下的两个孩子拉扯成人。今年,他刚卖出11头猪,地里种着4亩茯苓,还有4亩土豆、玉米,到年底就能顺利脱贫。他觉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信心。

陈永兵还会唱民歌,还是位群众讲师。8月24日,在新华村的党建引领能人说事明理育新风院坝会上,村民聚集在一起聆听了他的故事。有一位村民叫王成山,在人群中略显不安。他说,自己外出务工受伤后行动不便,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等着干部慰问接济。听了陈永兵的事迹后,王成山认为自己不能再继续等待了,必须寻找出路。

新华村这个别开生面的院坝会,也是全市今年践行新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通过道德评议教育等、靠、要群众4800余人次,放弃争当贫困户1000余人,自愿放弃贫困户政策帽子560余人,解决了部分群众思想疙瘩和精神贫困难题。

李书记又来啦,赶快来坐下。给李书记倒水喝了吗?这位和旬阳县金寨镇观音堂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学智如此亲热的冯奶奶,认为李学智是帮助家里脱贫致富的好干部,还认了他当干儿子。

83岁高龄的冯奶奶,身患重病再加上双目失明,长期卧床。她的儿子叫吴德根,今年52岁,因为贫困和疾病等原因,一直没有娶媳妇。因为要照顾老母亲,只能在家门口打点零工来维持生计。

听说第一书记李学智来了,冯奶奶还是坚持要下床来和他握握手,李学智赶忙上去扶。冯奶奶回忆说,去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一天傍晚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最初还以为是做生意人或者是借宿的。当吴德根和客人聊了很久之后,她才知道,这是上面派下来的扶贫干部。当晚聊到了半夜,她执意要留李学智住一晚。冯奶奶是这么认为的,这么热的天气,没有空调、电扇,他要是能在这住一晚,我就真信了他是来帮我们的。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冯奶奶从上到下地摸了一遍李学智,把他认了干儿子,从那时起,冯奶奶和吴德根重拾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在李学智的帮助下,吴德根盖起了40平方米的新房,养了4头猪、8头牛和8只羊,种了6亩玉米,今年有望脱贫。

对比以前时常情绪低落的吴德根和现在充满希望的他,村里其他贫困群众坐不住了,主动联系帮扶干部,请他们帮忙想办法,希望尽快过上好日子。

形成合力 带出想富能富的志气

47岁的胡经菊,是石泉县城关镇太平村五组的村民,几年前居住在山腰,住房条件差,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加上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成为村上的在册贫困户。丈夫因病离世,更使胡经菊一蹶不振。

这个情况引起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姚程杰的关注,一有时间就主动上门帮忙干农活,询问她目前的生活状况和两个女儿的学习情况,想方设法打开胡经菊的心结。

今年,在姚程杰的帮助下,胡经菊从山上搬到了路边,养了19头猪,还种了7亩魔芋,生活有了起色,原本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家庭,今年有望达到两万元。

因去年担任过第一书记,姚程杰对村上的情况早已了然于心。胡经菊家里情况让姚程杰意识到,每一名贫困户的想法是不同的,他的帮扶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今年60岁的文胜录,是村上的老党员、老支书,现已退休的他在家兴桑养蚕,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虽然退休了,但文胜录还是没有放弃他一直的心愿,要将村上的蚕桑产业发展起来。

姚程杰三番五次主动上门,听取老人家对于村上工作的意见建议。谦虚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文胜录的认可和赞许,文胜录不遗余力地为村上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时还主动帮忙协调相关难题。

趁热打铁,姚程杰将交朋友的行动搬到了村委会,和村上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常态化地谈心、沟通,并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队伍之间没了隔阂,齐心协力抓村上的发展。姚程杰说,村里的党员、贫困户、村委班子都成为一家人,相互之间通过工作不断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把工作干好,交好三个朋友就能把村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好。

目前,村上已发展了林药、林禽、林菜等特色产业,产业路、便民桥、卫生室、水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党员+产业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已全面铺开,姚程杰正和他的朋友们,朝着今年实现全村260多户700余名贫困群众摘帽和整村脱贫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赞!安康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7-10-11 09:31阅读

    西安市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建立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2017-10-10 12:50阅读

    秉持匠心 诚待客户——记工行蒲城县罕井支行客户经理申永红

    2017-10-09 08:33阅读

    古今中外名人铜雕聚西安仁厚庄 你能认识几个

    2017-10-03 08:46阅读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优化服务多措并举迎新生

    2017-09-30 09:47阅读

    汉阴交警发布“十一”出行“两公布一提示”

    2017-09-28 19:40阅读

    境内河流超历史最高位 岚皋全力以赴应对

    2017-09-27 12:5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