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 青青竹刻 长安塔里品读竹刻艺术
竹刻艺术家徐竹表接受媒体采访。
惟妙惟肖的竹刻艺术品。
竹刻艺术品《秋声秋色》。
竹刻艺术品《荷花》。
登上天人长安塔的第七层,将会感受到一股扑面而至的雅致之风,在这里呈现的是当代竹刻艺术精品展。您可以见到当代竹刻大家的倾心之作,体味中国竹文化的魅力。昨日,三位来自江南的竹刻大师登上长安塔,在此解读自家作品讲述竹刻情结。
39件竹雕精品享受国宝待遇
走进当代竹刻艺术精品展区,能看见在一个个由水墨竹子国画装饰的展台上,一件件精美的竹刻作品静静地等候着参观者观赏。据了解,本次展出了当代竹刻、根雕类艺术品共39件,代表着当代竹刻的最高水平。其中,有留青竹刻、浅浮雕、高浮雕作品,种类有笔筒、臂搁,还有各类文具摆件。本次邀请来的三名竹刻大师参展的作品有9件,都是为世园会所精心准备的。
竹刻大师黄光大介绍,留青竹刻是将竹皮剔去,露出竹青,再将多余的竹青铲除,露出竹簧的底子,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自古以来,竹刻家们就能用这层薄薄的青筠雕刻出亭台楼阁、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在干燥的西安展出来自江浙地带的竹刻作品,世园会执委会煞费苦心,让竹刻艺术品们也享受到了国宝级文物的待遇——为了确保这些精美的竹刻完好无损,全部采用宽敞而密闭性高的展柜,及德国进口的恒湿设备,让整个展柜的湿度恒定在60%。
特为西安世园制作《黄河颂歌》
昨日来到长安塔的另一位竹刻大师徐竹表,从1980年起便钻研学习竹刻。他告诉记者,自打接到世园会的邀请,他就特意创作了一件臂搁山水《黄河颂歌》——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滋养了炎黄子孙。在这件作品中,他没有避重就轻地描绘浪涛,而是迎难而上,几乎用写实手法不厌其烦地展示了每一朵浪花,并营造出烟波浩渺的氛围,却无刻意拘谨之感。熟悉陕西的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浑意象。
在他的另一件作品《水乡之晨》中,水乡晨雾弥漫,使得万物都裹上了一层面纱,水天界限模糊,山水草木浑然一片,一渔翁驾舟破雾而来。此种意境在水墨画中并不少见,但若用一层留青来展现,对作者就是一种挑战。最终,留青的涩滞、留青与竹簧的深浅不一而又难于剥离,都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晨雾笼罩下的水乡景物。徐竹表介绍,选择这件作品是想呈现江南水乡人、水的和谐相处,“来到西安之后,我发现这里完全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干燥缺水,世园会山水交融的美景不亚于江南。”
展示文人气质传扬绿色精神
说起竹刻艺术,来自苏州的竹刻大师张泰中自有一番理解,他介绍说:“东坡居士就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高士常以竹自喻,以追慕其正直、有节、虚心的精神。竹子的利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子不仅可用,还可食、可娱、可书。竹刻到明代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明清两代,竹刻名家灿若星辰。近年来,竹刻成为收藏界的新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也已焕发新生。”
此次在世园会上展出竹刻作品,张泰中也认为别具深意。“竹子是具有特殊文化寓意的植物,展示着高洁不屈的君子气度。而竹刻艺术品,本身由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制成,成本很低,手法自然,去除了对奢华和浮躁之物的追逐,不但让观众爱竹、赏竹,而且也与‘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园会主题相契合。”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在世园会的展出,能够让这项在江南比较流行的艺术形式,也能被陕西以及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喜爱。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